近年來,工業遺存的保護和利用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工業遺存在城市演進的價值傳承中具有特別意義和不可替代性。它寄托著一代人濃濃的懷舊情結,承載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回憶,也是更多人了解時代發展的窗口。
上海是中國最早開埠中西融合的城市之一,位于浦東新區老港鎮秋荷路33弄的紅窯是從前西方霍夫曼窯的引入代表之一,從當年燒窯場的爐火興旺,到今天修繕后的氣派恢宏,紅窯在更新中彷佛被不斷地重新定義,見證著城市的發展更替。
紅窯始建于1969年,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20世紀90年代初正式停窯。在改造之前窯廠早已失去其原始功能,屋頂和維護結構坍塌破損。燒窯的環道上部已被泥土掩埋,雜草叢生。曾經熱鬧的遺址就這樣靜置在一片環境優雅但閑置已久的高爾夫場地邊緣,邊界是由小鎮中心流向東海的運河。
2022年紅窯經過修繕正式重啟,以煥然一新的面貌成為大眾共享的公共場所,也成為老港地區的歷史文物保護建筑。
保留原建筑之美
紅窯的更新最大程度保留了充滿年代感的建筑形態,整個社區由獨棟式的紅磚建筑、戶外草坪和營地組成。進入紅窯,映入眼簾的是被完整保留的高大煙囪和一組組大小不一的拱形門洞,一座座紅磚頂的房子靜靜佇立,闡述著那段被封存的歲月。
人們聚在這片區域唯一的建筑——紅磚瓦房前,輪流在最佳取景點拍照,留下一組組復古“大片”。這幢很有代表性的兩層式建筑,從遠處看,有種傳統的對稱美。
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大面積被紅色覆蓋的建筑,以及高聳的煙囪頂尤為引人注目。外立面上,除了紅色磚塊外,不加任何雕飾。拱形的門洞排排布開,陽光灑下,落成斑駁的光影效果。一步一景,很適合打卡拍照。
這里的設計,很大程度保留了老窯廠原本的樣子。除了窯洞拱頂上別致精巧的落煤洞,還有帶有異域風情、吸引人眼球的拱形小洞門,它們實際上是從前的風爐。植物長廊的墻上掛著制磚工序的講解圖,它們是曾在窯廠工作了20多年的馬師傅憑著回憶寫下的,如今成為了文藝青年們拍照的素材。
豐富內部空間體驗
紅窯在歷史變遷中華麗變身,成了集休閑、娛樂、社交于一身的綜合空間,頗有一番大隱于市的意境。
建筑的一樓是“一尺花園”餐廳。“一尺花園”是自帶流量效應的“老招牌”,它的近30家門店分布在上海很多地方,這家分店為這個偏遠景區帶來了不小的人氣,很多人是通過“一尺花園”才了解到這個被封存多年的老窯廠。中午十二點半,店門外的露天桌椅上,幾乎坐滿了排號等位的人。
穿過餐廳鋪滿綠植的吧臺,將進入神秘感的地下通道。這里保留了原來建筑的主窯道,其間連接著諸多小拱門,穿梭其中,回環交錯。窯道拱頂上方是從前燒磚用的“落煤洞”,如今成了餐廳的照明燈。
店內陳設與這里的老磚窯風格搭配和諧。木質餐桌、棕皮沙發,隨處可見的書柜上擺放著畫框,就地取材制作而成的干花被當作裝飾品點綴其間。獨立的用餐區和閱讀空間隱藏在不容易發現的角落里,十分雅致安逸。置身于此,仿佛時間被拉長,慵懶愜意,一旦坐下就不想再離開。
二樓分為室內和室外兩部分,室外復古簡單的紅磚墻確實十分吸睛,開放的拱窗串起來聯,每一個窗口都是絕佳的取景點。
室內區域是750平米、挑高7米的大空間,沒有柱子支撐。頂部的透明天窗,對應地面的玻璃帶,連接起一樓的“植物長廊”,陽光得以自然地照進窯洞底部。這片區域可以用作開辦展覽、承接婚禮和各類活動。綠蔭配紅磚,賦予紅窯了新的生命氣息。
打開戶外潮流聚集地
不同于室內的安靜雅致,室外大片的大草坪是人們親近自然、休閑娛樂的絕佳空間。露營、飛盤、劃船……各種戶外運動項目應有盡有。
一座石拱橋將這片巨大的草地橫隔開兩各部分,一面是自助露營區,另一面是拎包入住區,遠遠地就能看到綠草地上“長”滿了凸起的帳篷。
拎包入住區提供的每一頂帳篷是以不同的鳥類命名的,細節上增添了趣味性。露營地附近,配套有一體式的獨立淋浴間,開放的廚房、餐廳,以及移動的露天投影幕布。
帳篷區域不遠處,有18洞的飛盤高爾夫場地,飛盤自帶的運動和社交屬性,讓不少年輕人、親子家庭都聚集在此,在扔擲和接盤之間樂此不疲。
石拱橋橋洞下湖水蕩漾,碧綠的水面上漂浮著幾縷水草,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游動的魚。有人在岸邊支起槳板,預備體驗一回玩皮劃艇的樂趣。
當日常生活被繁忙和喧囂填滿時,不妨先按下暫停鍵,約上三五好友,來這里感受一下遠離城市的戶外體驗。
據《每日經濟新聞》有關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411個城市開展了2.3萬個城市更新項目。上海浦東新區老港鎮的這座紅窯改造屬于其城市更新的一部分,它并不單單把廢棄的工業形態作為展品或遺址供奉展示,而是賦予其承載當代公眾生活的可能,使老建筑在空間價值之外,發揮了更大的社會文化價值。
面對城市中越來越多的改造與煥新需求,如何讓歷史建筑承載當代文明,是需要不斷求索的課題。實際上要更新的遠遠不是硬件,最重要的應該是內容的更新,捕捉當下的熱點行為,形成新的、混合型的玩法,從人的需求出發,創造性地切入、重構、激活這些歷史記憶,讓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更加舒適、愉悅。
文章來源:大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