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伊始,一只只萌態各異的巨型貓咪形象“爬”上魔都方浜中路老城廂兩側墻面,讓這條約600米長的街道被貓咪“占領”,成為了一條“貓街”,也是近日社交媒體熱議的話題。
事實上,這是一場事先張揚的群“貓”出沒,來自2023外灘藝術季中的公共藝術作品,也是鏈接外灘與豫園兩大地標的“游藝地圖”。墻面上,穿插著藝術家Tango的黑白極簡風貓咪墻繪;拿出手機掃一掃,AR影像中貓咪儼然要從屏幕里爬出;而腳下,不時還有真實的萌貓串個場……吸引眾多市民游客拍照打卡,好不熱鬧。
公共藝術讓舊里弄煥新顏,也為新地標導入流量。
藝術不止美術館
4月底剛剛開業的上海蟠龍天地,攜手余德耀美術館與“燃冉”青年藝術家孵化計劃,于開業期間舉辦了首屆“Art in Green藝游自然”公共藝術節,在其河畔、綠地、古街、廣場等豐富的公共空間里,棲息著15件公共藝術作品。
The Dragon Soul@崧澤大道入口
蟠龍灣畔,高達17.8米、總長近150米的六組拋物線型不銹鋼管,姿態各異,內置霧森系統釋出綿延逸散的裊裊云霧,透出想象中江南水鄉的朦朧神韻。
藝術家、建筑師陳昆鯤、林秀清聯合創作的一件《江南霧嶼》,從河對岸的拱橋望去,氣勢恢宏,以摩登之姿融于無限自然。
本次公共藝術節帶來了包括帕斯卡爾·馬爾蒂娜·塔尤的上海世博會定制、余德耀美術館館藏作品《上海樹》,中國藝術家向京、瞿廣慈共同合作的雕塑《劉靜和康曉亮》, “最會講故事的當代藝術家”陸平原的《融化的太陽逗》等經典之作,讓公共藝術的漫游中,藝術融入生活日常,給消費者帶來了”生活的另一種寫法“。
無獨有偶,今年2月,深圳萬象天地曾聯合大芬油畫村,共同呈現了《大芬新潮》主題展,“大芬新潮”突破常規空間限制,將展覽放在高樓大廈與精品店環抱的萬象天地300米高街,邀請藝術家與公眾共同參與繪畫,所有來自“現場”的即興創作都將被收藏在這副街面畫布上,不做任何準備地去遇見屬于每個人的藝術解讀與創造性。
從《大芬新潮》主題展不難看出,公共策展/藝術從藝術家的潮流共創,逐漸走向了與普通大眾的共創,藝術可以通過公共空間與大眾直接對話,在激發大眾參與的過程中,在精神層面與大眾互聯,為消費者帶來更為多元的個體體驗。
個性化的藝術裝置
隨著新世代逐漸成為主流消費客群,讓購物中心在打造藝術作品的時候不得不考慮他們的偏好。二次元、跨界、社交、經典IP……很顯然,公共藝術作品打動他們,除了個性化的藝術表達,也需要有更多功能附加屬性。
近日,在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的西里·天橋,親切的Max型米奇老板背靠魔都三件套,向路人say hi。高達5.5米、細節滿滿的經典米奇,成為上海年輕潮人、親子家庭必打卡的新晉潮流點位。
據悉,本次是蘇河灣萬象天地聯合迪士尼100周年,舉辦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其中便包含了巨型米奇裝置。早在該項目開業前,該項目便因兩個大型藝術裝置—“邁上!”、“大象親子樂團”,刷足存在感,尤其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年輕人前去打卡。
隨著體驗式消費的熱度持續升高,人們對創意疊出的公共空間藝術裝置的興趣愈發濃厚。大型藝術裝置極具網紅特性,創造出一個個全新的城市文化符號,如今也成為商業綜合體吸引流量的“殺手锏”。
結 語
“讓藝術回歸于本真的生活,讓生活回歸于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連接”,不要再將藝術視為裝點,而是接納它們作為日常之必要、文明的火花。
在線下商業場景中,需要大家更多思考怎樣為線下商業場景注入更多的真實感和日常,怎樣去找到與公共生活的彌合點,給公眾帶來除了消費之外,通過體驗,帶來與我互動的其他可能性。
文章來源:加得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