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項運動、赴一座城”已成為年輕一代旅游消費的新趨勢之一,從強身健體到運動社交,體育旅游更“潮”更“年輕”,正蘊含著沉浸式文旅的新生機。
杭州亞運會沙灘排球男子小組賽比賽現場
近年來,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戰略持續推進,加上全民運動健康意識的覺醒與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運動愛好和旅行結合起來,如籃球賽、滑雪、騎行、馬拉松等。以運動為媒介,吸引游客到訪,進而全方位拉動地方的交通、旅游、餐飲、住宿等消費升級。可見,“體育+旅游”這一創新業態靠著獨特的參與感、體驗性和常態化等特點脫穎而出,成為了當前消費市場回暖的重要增長點。
體育旅游基本盤提質擴容
數據顯示,體育旅游市場正在逐步擴大,2021年,體育旅游市場規模為12718億元,較2020年上漲30%。預計到2026年,中國體育旅游市場規模可達38814.5億元。2023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關于以重大體育賽事為契機組織開展體育消費促進活動》的通知,推出一批“體育+文旅”優質文體旅融合產業項目,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眾所周知,我國體育旅游的黃金起點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但真正火起來是在2022年的冬奧會,這一賽事的成功舉辦吸引了3.46億人參與其中,由此成為體育旅游走向大眾化發展的新坐標。隨后,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舉辦大型國際綜合類、專項類體育賽事,以賽事IP為吸引力,大幅提升體育旅游客群基數和體驗品質。
同時,全民運動這股風潮進一步帶火了體育旅游行業,各種新鮮玩法層出不窮。電競、徒步、滑板、潛水、馬術等小眾運動,現在逐漸成為人人爭先參與的全民運動。未來,體育旅游行業必將越來越迎合客群和市場的需求,不僅在產業生態、業態升級這些方面要創新,還應在場景營造等方面下功夫,為人們帶來更多豐富多彩的體驗和旅游選擇。
“運動+社交”成當下潮流
進入新時代,Z世代可以說是體育旅游市場的主力客群,因此體育旅游的關鍵是要抓住Z世代的偏好,為其量身定制旅游產品。
從消費偏好看,Z世代更注重興趣和體驗,喜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互動。體育旅游,一方面具備參與性、體驗性強的特點,能滿足興趣體驗的需求;另一方面還能結交新朋友,滿足其社交需求。由此看來,以興趣為導向、注重圈層化社交的體育旅游,將成為未來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此外,隨著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能為參與者帶來更為豐富和沉浸式的體驗,借此體育旅游的吸引力和參與度肯定也能上一個臺階。
體旅融合之案例分享
浙江杭州:“1+5”辦亞運引領全域共富
國慶假期,“雙佳節”疊加“亞運盛事”,觀賽、結伴運動成為人們假期的出游選擇。大批游客和運動員前來,在觀賽之余深入體驗和感受浙江當地風情,帶領文旅經濟持續火爆。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國慶期間,全省共接待游客4372.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86.4億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均接待省外游客117.2萬人次,同比增長37.2%。此外,杭州涉旅消費高達193.289億元,比2019年同期增長16%。
多點聯動,繪制全域共富圖景。杭州聯手寧波、溫州、湖州、紹興、金華這五大城市,一起承辦第19屆亞運會。亞運會籌備期間,力求放大“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的效果,浙江省域范圍內強力推進“城市品質、城市治理、城市文明”三大提升行動,以此加快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步伐。
亞運會舉辦期間,全域聯動加速文體旅深度融合,進一步放大亞運經濟潛力。首先是區域品牌推廣火熱開展,火炬傳遞過程中,各地市以“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為主題,盡顯浙江的獨特魅力;其次,文旅線路體驗豐富多彩,浙江省發布12條主題漫游長廊和十大亞運文旅精品線路,杭州市作為主場地更是推出了100條亞運旅游線路和50個“亞運人文體驗點”;最后,惠民政策力度加大,杭州市發放了百萬份“亞運文旅大禮包”,長三角地區各地市也紛紛加入其中,分別出臺亞運優惠政策、文旅消費券以及亞運旅游特惠產品。
賽事文化雙驅動,提升城市形象。亞運會作為大型國際賽事,不僅讓杭州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名聲大噪,增強了城市國際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時還帶來了客群結構的改變,吸引了大批的國際游客到訪消費。據大眾點評數據顯示,亞運會開始近一周,杭州地區新增英語評價數近300條。
杭州正致力于打造“國際賽事之城”,未來將有更多國際大型賽事在這里舉辦,這必將吸引更多的國際游客,進一步推動體育旅游消費產品的創新。一方面,將會逐步推出一批更具國際化視野與服務水平的旅游產品及場景,以提升杭州消費產品的“國際范兒”。另一方面,在亞運會之后,杭州將繼續深化文旅千人推廣計劃以及城市漫步,助力杭州的文化元素走向國際舞臺,拉長體育旅游產業鏈,形成全域旅游氛圍。
從場館到場景,放大長遠效應。后亞運時代,杭州會繼續放大亞運的長遠影響,把建設重點從場館轉向場景的營造。一方面,充分利用場館,遵循惠民利民的原則,浙江省56個亞運競賽場館和31個訓練場館已提前向公眾開放,至今已接待超過1000萬人次,未來還會續將持續高效地為于全民健身服務。同時,通過舉辦高水平賽事來維持場館運營,積極申辦各種國際大賽,打造成為國際級的“賽”“會”之城。另一方面,積極拓展“體育+X”模式,與旅游、文創、商業等領域開展跨界合作,打造新的消費場景,優化消費生態。
廣西柳州:體育營城助力城市轉型
過去,由于快速發展的工業帶來的環境問題,讓柳州一度被稱為“酸雨之都”,為此政府痛定思痛,開啟了生態重建并邁出了轉型的第一步。然而擁有良好生態的柳州,又該如何將這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為此,柳州以“百里柳江”這一標志性城市資源為抓手,秉承“體育營銷城市”的理念,以水為媒、以賽為鏈、以節為錨,成功實現從“工業城市”向“水上娛樂運動之都”的轉型,成為體育發展與城市形象互利共贏的典范。
體育旅游為柳州帶來了蓬勃發展的第二春,其中2021年柳州市百里柳江體育旅游示范基地被評為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
F1摩托艇世錦賽柳州大獎賽
以水為媒,打響城市名氣。柳州瞄準水上運動這一細分領域,引入頂級國際賽事——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借助賽事強大的傳播力和背書效應,“爆發式”提升了柳州的知名度和生態宜居的城市形象。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賽事舉辦期間,柳州共接待國內外旅游者913.53萬人次,同比增長16%,促進了住宿、交通、餐飲等旅游消費,同時還帶動了當地濱水地產增值。一年后,繼續推出“世界水上極速運動大賽”(IAC)(F1摩托艇世錦賽、中美滑水明星對抗賽和水上摩托世界錦標賽,三賽合一),進一步提升賽事勢能,擴大市場影響力。
以賽為鏈,樹立行業權威。柳州將水上賽事提升為城市戰略,并納入政府工作目標和“十二五”產業規劃。錨定方向后持續發力:一是對接“國家隊”,分別在2010、2013年成立國家水上訓練基地和國家內河帆船訓練基地;二是持續引入賽事資源,2010年創辦了柳州名人帆船邀請賽,并匯集了國際內河帆船賽、國際高空跳水邀請賽等國際大型賽事;三是鼓勵市場力量參與辦賽,力求賽事常態化。持續地擴大朋友圈,使柳州成為水上運動領域的業界權威,吸引億萬觀眾涌入觀賽和旅游。
以節為錨,集聚市場人氣。舉辦大型賽事對于中小城市來說,財政壓力較大。為此,柳州開始謀劃面向群眾參與的大眾化運動,以激發市場潛力。一是推出“中國柳州國際水上狂歡節”,引入參與性強的水上娛樂項目,打造全民共享的娛樂天堂;同時各縣區緊抓節慶客流,舉辦特色文旅活動,真正讓游客留下來。據統計,2022年七天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403.3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28.8億元。二是多維度拓展體育經濟,引入世界鐵人三項賽、國際網球公開賽等專項體育賽事,夯實柳州的運動基因。三是創新體育旅游產品,利用城市文化、山水場景等價值,推出徒步、溯溪、滑翔傘等特色產品。
貴州黔東南:現象級“村賽”撬動鄉村經濟
舉辦體育賽事已經成為刺激當地旅游消費的重要窗口,從貴州黔東南舉辦的“村超”“村BA”的火爆程度就能窺見一斑。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從去年7月至今,在“村BA”帶動下,臺江縣共接待游客20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3億多元;榕江縣在今年“村超”期間,接待游客250余萬人次,旅游收入28億多元。此外兩大“村賽”自舉辦以來全網相關瀏覽量高達300億次和85億次,“現象級”火爆出圈,撬動鄉村經濟。
人民賽事,成就本土品牌。早在20世紀80年代,榕江縣足球成為第一大運動,政府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縣擁有縣級特色足球學校41所,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14所,足球場25個,而且全部免費對外開放;臺江縣在20世紀70年代出了“苗寨女籃”,村村都有自己的籃球隊,有“逢節必比賽、比賽先籃球”的傳統。深厚的群眾運動基礎催生了兩大“村賽”。基于純粹的熱愛,并向全網的人們傳遞這份幸福快樂的情緒價值。
體旅融合,解鎖流量密碼。“村賽”的流量密碼可總結為:借力體旅融合把“村味”特色放大到極致。一是村民“唱主角”,無論是球員、拉拉隊員、裁判等都是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同時賽事的隊伍組織、賽程安排、晉級規則、獎勵獎品等均由當地村民自行決定并實施。二是活動民俗化,利用賽前、中場休息等時間,安排當地特色民俗文藝演出,如侗族大歌、苗族蘆笙舞、擺王木鼓等。三是獎品特產化,如單場比賽獲勝每人獎勵兩個豬肘子;整個賽季的冠軍,獎品是一頭本地小黃牛,第二名的獎品是一只本地土豬,后面還有羊、鵝等特產。
數字營銷,賦能賽事宣傳。步入信息時代,村民也發生了“新三變”,即“手機變成新農具、數據變成新農資、直播變成新農活”,這一變革使每個人都具備了自媒體的能力,成為傳播者。同時,結合當地全媒體矩陣的支持,“村賽”迅速在網絡上引起了轟動。不僅如此,村民還善于通過網絡與外界互動,他們運用短視頻等形式向足球界的知名人士如范志毅、韓喬生等發起喊話,吸引了央視等國家權威媒體和外交部發言人等的參與。
配套升級,完善賽事治理。“村賽”火爆的背后,必然有一套支撐比賽的鄉村治理系統。為了保障比賽的順利舉辦,在政府層面,兩縣成立賽事組委會,設置綜合協調、后勤保障、現場指揮、賽事組織等9個工作組,整合公安、消防、衛健、文旅、團委等部門人員,組成專業安保和志愿服務隊伍,全流程開展“賽前預判、賽中穩控、賽后引導”,著力做好組織服務保障工作。在村民層面,由各村寨選出的“寨老”和基層社會治理結合,以營造良好的辦賽環境。
結 語
2023年以來,從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等國際大賽,到異軍突起的“村超”“村BA”等民間賽事活動,正拉動體育旅游成為當下新風尚,這必將引領消費模式從“觀看”向“參與”轉變,消費結構從單一的賽事門票向大眾化的運動休閑轉變,未來體育與旅游的融合潛力巨大。
綜上,用好“體育+旅游”融合新思維,激發城鄉新活力。一是立足當地實際,打造特色化的體旅產品或賽事品牌,并以此來延伸布局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鏈,形成城鄉核心競爭力和突破點。二是豐富體旅產品供給,注重產品的娛樂性、參與性和可持續性,以增加客群粘性度和活躍度;三是通過矩陣式營銷與裂變式傳播結合,利用體旅“強社交”屬性,實現體旅營銷的精準度和廣泛度;四是增加體育旅游相關設施建設,運用智能技術強化體旅體驗感和沉浸感,并同時提升城鄉治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文章來源:城市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