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進化史的「新物種」來了 !
2024年,成都的「此地CyPARK」與深圳坂田的「萬科廣場」以顛覆性的姿態登場——沒有傳統商場的封閉空間,取而代之的是滿目綠植、藝術裝置與潮玩店鋪交織的開放式場景。開業首周,前者單日客流突破8萬人次,后者小紅書打卡筆記超5萬條。
這不是簡單的商業迭代,而是一場關于「人與空間關系」的革命:當Z世代把「逛商場」升級為「社交貨幣」,公園式購物中心正成為城市年輕人的精神烏托邦。
「公園+商業」的爆款公式:拆解年輕人的「心智密碼」
1\「反重力」空間:拒絕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
成都此地CyPARK以「漂浮綠洲」概念打破常規:高達20米的空中連廊貫穿銀杏森林,下沉式水景廣場與騎行專用車道無縫銜接,就連停車場都被改造成綠植覆蓋的「城市叢林」。 美國環境心理學者Kaplan提出「注意力恢復理論」,自然景觀能降低皮質醇水平。當年輕人在鋼筋水泥中疲憊時,綠植、陽光與流動的水元素,正是對抗焦慮的「情緒療愈劑」。
2\ 「社交貨幣」制造機:每個角落都是網紅打卡點
深圳坂田萬科廣場的「廢墟風藝術區」與「賽博朋克燈光秀」,讓消費者自發成為內容生產者。數據顯示,帶有商場定位的抖音視頻播放量是普通內容的3倍。 通過「場景即內容」的設計(如巨型扭蛋機雕塑、限時快閃店),商場從「交易場所」轉變為「社交平臺」。年輕人不再是為了買東西而來,而是為了拍出能獲得點贊的「氛圍感大片」。
3\ 「微度假」經濟:3小時生活圈里的逃離計劃
成都此地CyPARK引入「寵物友好露營區」「星空電影院」,深圳坂田萬科廣場打造「24小時書吧+咖啡工坊」。這些復合業態精準擊中都市人的「周末逃離焦慮」——無需長途旅行,就能在城中心體驗「松弛感生活方式」。
商業模式的「降維打擊」:從「賣商品」到「賣體驗生態」
1\ 業態組合的「量子糾纏」
成都此地CyPARK的「書店+咖啡+文創」占比達40%,深圳坂田萬科廣場則引入「攀巖館」「劇本殺空間」等體驗型消費。傳統零售品牌占比下降至30%以下。麥肯錫報告顯示,體驗消費的客單價比商品消費高出30%。
當商場變成「生活實驗室」,消費者愿意為獨特的體驗支付溢價。
2\ 數字化的「隱形推手」
現在很多購物中心的AR導航系統,能識別用戶興趣推薦店鋪;以及智能垃圾桶通過語音交互提供周邊服務。這些技術并非炫技,而是為了延長停留時間——數據顯示,停留超過3小時的顧客轉化率提升50%。
3\ 可持續的商業倫理
另外,很多購物中心使用再生材料建造景觀,通過屋頂光伏實現10%電力自給。這些「綠色基因」契合Z世代「價值觀消費」傾向,調查顯示85后愿為環保屬性多付15%費用。
未來已來:公園式購物中心正在重塑城市DNA
1\ 城市更新的「縫合劑」
成都此地CyPARK的前身是成都高新文化中心的原活力環(文化館),通過建筑形態將商業和成都高新中演大劇院、成都高新區圖書館、成都市青少年宮、展覽館等大型文化空間串聯起來,打造了一個開放式的公園商業 ;深圳坂田萬科廣場爆火出圈盤活了周邊閑置的舊廠房。這類項目不僅盤活土地價值,更成為區域文化符號,帶動周邊租金上漲30%-50%。
2\ 社區經濟的「超級節點」
成都此地CyPARK每周舉辦的「二手市集」與深圳坂田萬科廣場的「創客沙龍」,構建起本地化社群網絡。商場不再是「24小時不打烊的陌生人社會」,而是演變為「有溫度的社區客廳」。
3\ 未來生活的「試驗場」
隨著元宇宙概念興起,一些商場已嘗試「虛擬試衣間+實體空間聯動」。可以預見,未來的公園式購物中心將融合VR/AR、AI管家等科技,成為連接現實與虛擬的「混合空間」。
結 語
在公園里購物,在商業中療愈——這或許是人類對理想生活的終極想象 !
當成都的銀杏葉飄落在CyPARK的咖啡杯上,當深圳的夜風穿過坂田萬科廣場的藝術裝置,年輕人正在用腳步投票:他們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商場,而是更有生命力的空間。這種空間能容納騎行的軌跡、咖啡的香氣、朋友的笑聲,甚至是一瞬間的孤獨沉思。
正如建筑大師隈研吾所言:「最好的建筑,應該是讓人們在其中感到幸福的建筑。」 而這場「公園革命」證明,商業空間完全可以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成為滋養人心的精神家園。或許不久的將來,每個城市都需要至少一個這樣的「烏托邦」——畢竟,我們都需要一個地方,既能追逐潮流,又能安放靈魂。
文章來源:暢碩商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