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旅游業好起來了以后,一些傳統旅游城市發展卻沒有迎頭趕上。
因為游客的需求發生了兩大轉變,一個是內容重構,從單一觀光到文化體驗、社交參與、情感共鳴的復合需求,另一個是空間重構,就是從只去景點旅游消費到全域生活場景的滲透式消費,而部分傳統旅游城市還停留在過去資源型主導的發展基礎之上,沒有跟上市場的變化。
簡而言之就是城市文旅發展,已從“賣”風景變成了“賣”生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去有風的地方》的熱播,帶火了云南旅游熱。
劇中展現的云苗村生活寧靜悠然,主角許紅豆暫別都市高壓生活,來到這里開啟一段慢時光。清晨在鳥鳴中醒來,漫步于田園小道,與熱情淳樸的村民交談,參與鄰里間的日?;顒?。這種生活方式為長期在快節奏、高壓力城市生活的人們勾勒出理想生活藍本,勾起大眾對擺脫喧囂、回歸自然本真生活的向往,這部劇不僅讓許多人去云南旅游,甚至在云南旅居。
文旅消費的場景革命
煙火氣才是頂級流量
所謂“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因為科技發展在跨越空間限制、為大家帶來便利的同時,原子化現象也越來越突出,尤其在大城市,大家與真實社會中的“附近”鏈接逐漸弱化,很難再體會到過去那種鄰里之間的友好,“附近”之間的溫情。
在文旅產業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許多城市文旅發展并無系統規劃,文旅項目主打“高大上”,講究的就是效率,抑或是跟風而行,看到古鎮火就建古鎮,看到不夜城引流就建不夜城,雖然主題內容上不一樣,但是給游客的體驗別無二致,在鋼筋水泥堆砌的建筑中,城市地域特色逐漸消失,原本的性格面貌也變得模糊。
其實大家也想要體驗不同城市的特色,向往市井生活的煙火氣,這也是近年來縣域旅游崛起的原因之一,因為諸多縣域還保留本土氣息,能讓大家感受到不同地域生活的多樣性。換言之就是旅游不僅是“觀賞”,更是依托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情感等五感去體驗一種生活方式。
這意味著城市發展文旅得從“資源比拼”轉向“場景創造”,因為文旅項目可以復制,但在地生活方式的獨特性難以替代。這也是CTDU中旅聯首席架構師符奕斌近幾年來一直強調的觀點之一,城市文旅發展必須從以資源導向轉為市場導向,不停留在我有什么資源,而是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
從“景觀”到“生活”
的轉化路徑
傳統文旅開發將城市視為風景的容器,而新場景革命正在將市井生活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場域。不過,游客雖然想要感受一座城市鮮活的生活場景,體驗在地風土人情和美食特色,但他們也不喜歡傳統煙火氣中的“臟亂差”。
在地文化的“可體驗化”重構
長沙的超級文和友,是一個將煙火氣與現代商業完美融合的文旅消費新地標。它還原了老長沙的街區風貌,從復古的街道招牌、老式的居民樓,到各種充滿年代感的生活用品,每一處細節都讓人仿佛置身于20世紀八90年代的長沙。在這里,游客不僅能品嘗到長沙臭豆腐、口味蝦、糖油粑粑等地道美食,還能參與各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活動,如在老式游戲廳玩街機游戲、在照相館拍攝復古照片等。
超級文和友通過營造這樣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場景,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
其實,在地文化的“可體驗化”重構就是先提取城市文化基因,將其植入在城市本土特色的生活化場景之中,打造有記憶點的體驗項目,例如可將城市方言、飲食、手工藝等文化符號轉化為可參與的“生活劇本”,如福州“古厝茶館”中的評話表演、景德鎮陶溪川的陶藝共創工坊。
城市空間的“煙火氣”運營
一座城市,最有生活氣息的地方莫過于菜市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夾雜著吆喝聲,各種特色美食小吃包裹著香味的熱氣氤氳繚繞……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游客喜歡去菜市場打卡,蘇州雙塔市集就是最受歡迎的菜市場之一。
蘇州將破舊菜市場改造成集合美食、書店、手作工坊的“美學空間”,在建筑風格方面,借鑒江南古典民居元素,從內到外通過磚瓦、屋檐、燈籠等營造出老蘇州景象,菜市場經營業態中刻意保留磨刀師傅、裁縫鋪等原生態攤位,游客在此既能品嘗碧螺春茶糕,也能圍觀本地阿姨討價還價。這種夾雜“新舊共生”的場景設計,讓市集成為了解城市性格的窗口,日均客流量達1.5萬人次,遠超傳統景區。
還有上海的永康路,原本是一條充滿老上海風情的街道,街邊分布著各類五金店、雜貨店以及居民樓,在更新過程中,永康路在保留原生生活肌理的基礎上,永康路引入了多元化的業態,如咖啡館、甜品店、買手店等,其中咖啡館群落是一大亮點,這些咖啡館保留了老房子的建筑特色,斑駁的墻壁、木質的門窗,與周邊的街景融為一體,咖啡館內的裝修風格卻又充滿現代時尚元素,復古與現代在這里完美交融,這種更新不僅保護了上海的歷史文化,也使得游客能夠感受到真實的城市生活氣息。
從“賣”風景到“賣”生活,這種轉變要求城市管理者和文旅從業者具備更敏銳的洞察力與更創新的思維,去挖掘、塑造、放大那些能引起人們情感共鳴的生活場景。當然,“賣”生活還是基于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而非憑空再造,城市居民是生活場景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這種從"景觀經濟"到"場景經濟"的升級,最終指向的是城市人文價值的可持續變現。當游客在胡同里與晨練的老人共享一碗豆汁兒,在菜市場買菜時與商販聊聊日常,他們消費的不僅是空間場景,更是與城市共同呼吸的情感記憶,這種基于真實生活的文旅供給,正是旅游意義的本身,體驗不同的文化與生活方式。
文章來源:CTDU中旅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