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公司算是好的商業地產策劃公司
話說中國有商業策劃公司1000家以上(中購聯的數據),江浙滬就有300多家,你說這里面沒有魚龍混雜,那可能么?但是作為商業策劃公司的上游-商業地產開發商,你的價值不就是能長袖善舞把所有的開發、設計、施工、策劃、政府關系、金融機構等等進行有效高質量的組織運用。你不會選、不會用、自己不懂,沒什么好說的。國內真正懂商業開發管理的開發商又有幾個?
商業地產不是成衣市場,任何產品線的做法最后都是要摔跟頭的,商業地產是高端定制系列,任何簡單粗暴的做法,最后不過是搞些死東西出來罷了。開發成功,也不過是投資者被騙了。開發不成功,也不過是投資者沒上當。開發也成功、運營也成功,后來產權糾紛死掉了,那就是商業模式設計錯誤,導致投資者和運營方互相將死了
所謂商業地產策劃公司,我個人理解就是商業咨詢代理公司,包含了對市場上存量地產的商業化盤活等工作。
最近很多甲方公司希望能做“輕資產”,應該也就是想走代理路線,F在的商業地產行業,已經不比10年前或者5年前,好地段的物業很少了,甲方對商業的認知加強了,商戶也越發強勢了,所以,操盤難度越來越大。不管你的商業公司有多么先進的認知和經驗,或者有多少品牌關系戶,我想說的是,大部分的甲方是沒有太多理想的,他們要么希望你盡快操盤變現,要么等你盤活物業然后請你出局,面對各種奇葩的業主和物業,商業咨詢公司的認知和資源,能真正用上的,不足30%。能談產品線的,都是情懷,更多的是對癥下藥,用情懷接盤,用口才說服,最后做出一個過得去的商業收到月費,那已經能打100分了,大部分的物業在操盤過程中都要換好幾個商業公司。
商業有地域性,這個區做的好的,很可能在其他區就砸掉。這里面關乎資源的地域性、人脈的地域性、團隊的地域性和認知的地域性。所以,全國大范圍內成功的商業咨詢公司是很少的。像飆馬商業地產一樣能運營二十多年的更是少之又少。
自持物業的甲方做的好的是有的,比如萬達、華潤等,但是他們如果做輕資產一定會很挑項目,因為做不好砸牌子,做的好對物業或者資方必定有要求。以前飆馬一位前輩對我說:盤活存量是飆馬的工作,不是萬達或者大悅城的工作。一句話體現的不僅是分工,還有使命感。
有些企業輸不起,有些企業可以輸,這里面大有文章,也是商業咨詢公司存在的理由之一。項目有強弱,沒有好壞。有些對商業一知半解的人,會說某個項目成功,或者某個項目垃圾。但是對于做了很多項目的從業者,看到項目,會說:嗯,比上次來客流提升了不少;蛘哒f:嗯,品牌調整了一輪,還是有亮點的。
非黑即白的評論對商業從業人員的工作是一種不尊重。你要知道,現在做商業很難,哪怕把黑的做成灰的,也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你一句不好,否定了多少努力,你自己來做,又能在這種大框架下有多少進步呢?
商業地產這個詞,有商業,也有地產。但是更重要的是地產。就如同說一個人時美籍華人,其實我們想強調的是他華人的屬性。在漢語里,放在后面的名字往往更重要。回到商業地產,最終商業為地產服務,商業為地產賦能,商業為地產加分,但是,地產是落腳點,這個落腳點 ,可以變現,可以估值,可以融資,一切的一切,最終是為了資本服務。而資本,是承載在地產里。不明白這一層關系的咨詢公司,走不遠。沒有一家商業咨詢公司敢說自己是業內頂尖。
乙方不同于甲方,為別人做嫁衣的,除了低調,沒有其他路走。咨詢工作的初創團隊一定是專業的一群人,只要趕上了前幾年的風,做出幾個亮點項目,再循序向外擴展,基本上在地區內算是知名。但是隨著團隊擴大,項目增多,再加上這幾年風向轉變,你說哪家公司能持續做出亮點?我看很難。
那些所謂的大數據、產品線,那些動則上百頁的報告,真正落地生根茁壯成長的,有幾個?最專業的商業團隊一定在甲方公司里。理由很簡單,甲方出得起錢,而且甲方是真正可以做產品線的人。專業團隊到了有地產資本支撐的甲方公司里,活動的范圍和空間更大,實現理想的機會更多。而咨詢公司,或者乙方,在低頭為千奇百怪的甲方服務時,還有幾分情懷和理想能留下來?
頂尖這個詞是最好的意思,但好的范疇有很多,有的好是活兒快,有的是服務細致。我認為,在商業地產領域,所謂的“好“還是要看策劃方案的落地性吧。策劃說白了,就是當項目還啥都沒有的時候無中生有,但弄著弄著會發現這個策劃方案會成為你聚集各類資源人氣的理由或者說標簽。因此,這個方案能否可行可落地,真的會影響你的項目。因此,了解這些公司做過哪些項目,哪些落地了就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