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購買力的日益提升,正促進中國消費市場的結構調整,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從國際知名品牌的追求轉移到個性鮮明的買手店上來,以求獨特的專屬性。近年來,中國買手店的發展迅猛,開店數量激增,城市分布也從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散。與百貨相比,買手店面積靈活且承租能力較高,逐漸成為主力店的替代品,并可為購物中心提供豐富的品類和活力,成為未來購物中心的新生力量。
不同背景買手店在中國的拓展策略
本土買手店:近年來迅速崛起
本土買手店憑借其獨特風格的原創性商品快速獲得市場認可。BNC、Seven Days、棟梁、一尚門等都是主營設計師品牌的買手店,在短短數年內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
策略1:多渠道多角度發展模式
日漸成熟的本土買手店除了基本買賣之外,試圖探索多渠道多角度的發展模式,為消費者打造一個全方位滲透式的體驗空間,咖啡廳、書店、酒吧、藝術展等都被陸續引入店內。
【案例】J:GALLERY
上海J:GALLERY是上海暗黑風格時裝買手店的代表。整個買手店以一間畫廊及店鋪DARKSHOP組成,店內服飾以黑白色調為主。
策略2:藝術美學內飾
部分買手店不僅在選擇設計師品牌上有著獨特偏向,在店內裝飾上亦另辟蹊徑。尤其是藝術美學類的店內裝飾受眾多買手店青睞,買手店會以當地城市特色、現今熱門話題、店鋪服裝品味等為靈感,提供消費者獨具匠心的視覺體驗氛圍,呈現買手店獨特氣質。
【案例】TRIPLE-MAJOR
北京店以“藥”為主題,打造成傳統中國古代藥房,契合倍受關注的健康話題,韻味十足;而上海店鋪以“墨”為主題,展現線、衣、墨凝聚的創造力。
策略3:主題細分化
除了綜合買手店之外,具有鮮明主題的買手店日漸豐富,哥特式風格、暗黑系、雜志書屋等,以迎合不同的市場。這也是買手店發展從橫向往縱向深入的體現,為特定品味消費群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高質量體驗。
【案例】LITTLE THING
LITTLE THING以雜志為出發點,結合了書店及買手店,針對市場的小清新路線群體。
策略4:以年輕時尚人群為消費主力
大多數本土買手店更偏愛新潮、超前的商品,主力消費人群為前衛、個性的年輕時尚達人,符合新銳消費者的經濟承受能力。
【案例】一尚門
一尚門是主打稀缺性的設計師品牌集合店,以年輕時尚人群為消費主力,合作設計師則超過了100個,且國內設計師占比達到70%。不僅店內的商品設計感強烈,店鋪的整體風格也迎合了美學訴求,創辦者從商品陳列,到燈光效果、背景音樂都追求細節上的極致,通過時尚、藝術和生活的完美融合,將美學和生活樂趣傳遞給每一位顧客。
策略5:進駐購物中心或百貨商場
上海新天地時尚購物中心及K11藝術購物中心作為藝術與時尚設計師的聚集地,商場內七成以上的店鋪主營設計師品牌,包括Onebyone Studio、J.Gallery、Alter等。
【案例】Sammy本土買手店
Sammy專業代理國際高端服飾品牌,已經擁有超過5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時尚品牌代理權,如D.Exterior、Rivamonti、Marccaim等。此外,Sammy與全國高端購物中心以及百貨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近幾年來在全國多個二三線城市迅速布局。
港資買手店
急速擴張階段,經營模式歷經多次調整
香港與大陸地段的接近使香港零售業對大陸投資較早,建立在對國內市場了解的基礎上,港資買手店連卡佛、I.T、Joyce、Swank等相繼進入國內市場。經過多年對內地市場的深耕,港資買手店擴張意圖強烈。因其很早涉足大陸市場,并多有慘淡的經歷,其模式上也嘗試過多次調整。
策略1:以輕奢品牌為主
面對著龐大的消費市場,國內無論是購物中心還是百貨店,都無法按兵不動,而是開始瞄準“輕奢侈”這塊肥肉奮勇向前,試圖分一杯羹。而這種影響在時尚靈敏度極高的港資買手店里也能看到。在2012年5月11日開業的成都萬象城品牌名單里,快時尚品牌一個都沒有出現,而是通過港資買手店帶來了諸如Alexandre Mcqueen、Super、Anteprima、DAKS、PAUL&SHARK等知名度高、價格卻親民的輕奢品牌。
【案例】I.T
I.T是最具代表性的“代理式”買手店,它與品牌間的合作多樣而靈活。I.T代理的品牌包括Kenzo、French Connection、YSL、Alexander McQueen;也有部分品牌授權I.T獨家代理權,并為其制定在中國市場的開拓計劃。合資公司是較為深入的合作模式,I.T與合作方建立各占50%股權的合資公司,共同開拓市場。
策略2:轉戰中產階層
中國市場瞬息萬變,而品位優越的新興中產階層正迅速增長,港資買手店轉戰中產階層,帶來在現有零售業務以外的全新發展機遇。
策略3:平均價格區段變寬
從下表可以看出,港資買手店平均價格區段變寬,并積極增加在多種定價商品及搶占細分市場。2015年,港資買手店開始出現500元以下及500-1000元這兩個區段產品,且平均價格區段占比分別達到2.3%和5.4%,低價商品越來越多。
歐洲買手店:多通過合作方式進入
老佛爺選擇I.T集團、10 Corso Como選擇赫基集團、Maria Luisa選擇品嘉集團,歐洲買手店都選擇與本土企業合作的方式進入國內,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本地資源,減少開拓新市場風險。
策略1:開設showroom
有的歐洲買手店針對某個區域市場。除了以品牌分門別類的Showroom之外,還有以貨品風格作為類別來劃分的Showroom,比如很多并不是很主流的暗黑系列品牌就會有專門的Showroom;還有很多Showroom以貨品的屬性來分類,如專門做鞋子、專門做配飾等。還有Showroom,按照區域來進行劃分。
【案例】Danube Fashion Office
Danube Fashion Office,簡稱DFO,代理的都是國外的品牌,而且這些品牌在國內沒有專賣店。但是DFO的貨品,無論是采購、代辦還是銷售代理等方面,都有著非常成熟的運作流程。從服裝到配飾、鞋履等,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策略2:中高端階層成為主要客群
隨著對時尚認知態度的變化及自身審美水平的提高,中國高收入消費者群體中的一部分已經開始改變以往“唯LOGO是從”的消費理念,時尚消費熱點逐漸從奢侈品開始向更具設計特質、更小眾的設計師品牌轉移。歐洲買手店抓住這一特性,注重客群和產品的細分,以中高端階層成為主要客群,從服務到體驗精準對接。
【案例】Attos
從2011年在上海開設首家店至今已在全國開設5家門店,遠超人們熟知的連卡佛的開店速度。產品線涵蓋太陽鏡、光學鏡、飾品(男女戒指、項鏈、手鏈等)、男女腕表、皮包及其他配飾,價格在1000-5000元不等,受眾群大多是國內的中高階層。
策略3:與休閑藝術結合的生活方式
尋求貼近生活,滿足休閑需求是歐洲買手店跨界經營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挖掘到店顧客的最大消費能力。歐洲買手店以不同的生活方式為主題,兼顧服飾、餐廳、酒吧、書店、藝術展覽、生活家居等方面。
【案例】Maria Luisa
集精品、飾品、家居、食品、咖啡等于一身,另外,還經營展覽業務。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倡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Maria Luisa似乎要涉足全部領域,滿足顧客享受生活的需求,把更多的顧客留在店鋪內。
不同類型買手店進駐要求與布局方式
百貨式買手店
依靠專業個體或團隊“買手”去往世界各地搜羅,采購符合本地消費者審美習慣和時尚傾向的品牌,獨家買斷并打造獨一無二的商品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