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在與房地產告別。
時至如今,當年的香餑餑房地產,已經成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上市房企為了融資,也不得不與房地產Say Goodbye。
例如,這兩天發布公告的神火股份,正式表示,為了消除再融資障礙,徹底剝離旗下的房地產業務,將所持有的47.99%的股權全部轉讓。
神火股份,打響了今年涉足房地產業務企業拋售房產業務第一槍。
遙想當年的牛市,暴利的房地產業務是任何一個公司都想涉足的業務,時移世易,當年的香餑餑已經不吃香。
君不見,頭部房企紛紛展開了多元化布局,不再強調自己的房地產企業,而是綜合性集團。
比如某頭部房企,最近特別喜歡別人稱它為科技企業,因為它現在正忙著搞農業和機器人。
君不見,房企們不但展開了多元化業務,還有不少以改名的方式,向世人宣告,自己要淡化房地產業務。
比如排名第五的保利,去年發布公告,其董事會以9票全票通過的方式,同意將保利地產更改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
萬科在各地的多家分公司,也啟動了更名程序。除了保利、萬科外,去年更名的房企還有:
1、龍湖地產——7月3日,龍湖地產發布公告,龍湖地產自2018年6月12日起公司中文雙重外文名稱則已由“龍湖地產有限公司”更改為“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彰顯更名背后“空間即服務”的商業藍圖。
2、合景泰富地產——6月28日,合景泰富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稱,由“合景泰富地產控股有限公司”更改為“合景泰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發力做大做強地產板塊的基礎上加快多元化業務布局。
3、時代地產——3月1日,時代地產發布公告,全名變更為“時代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變更為“時代中國”。與此同時,公司的業務也從傳統的房地產企業向城市發展服務商進行戰略升級。
4、大連萬達商業地產——3月1日,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公司更名為"大連萬達商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萬達商管今后不再進行房地產開發,成為純粹的商業管理運營企業。
5、朗詩綠色地產——1月15日,朗詩綠色地產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將采用“朗詩綠色集團有限公司”為中文第二名稱。明確業務已從傳統地產開發延伸至長租公寓、養老服務、綠色建筑設計、物業服務、裝飾、地產金融等業務領域。
從這一系列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房企在淡化房地產業務,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與房地產劃清界限。
拋棄房地產,其實他們也挺無奈。
第一,從去年以來,管理層就對房企的各個融資渠道進行了收緊,今年進入下半年以來,銀保監會和國家發改委接連發文,收緊房地產信托融資和海外發債。
地方銀保監會更是對此前違規融資的信托公司開出了兩百多張罰單。
在各種融資渠道收緊的背景下,目前已經有近三百家房企破產,平均每天有1~2家房企宣布破產,僅7月24日一天,就有三家破產。
正如神火股份公告中所說,拋棄房地產,是為了消除再融資障礙。
為了活下去,拋棄房地產也是被迫之舉。
君不見,今年3月份深康佳擬向深圳華僑城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募資不超過30億元,結果因為其子公司業務涉足房地產,而被監管機構要求補充說明募資用途。
可見,時下,一旦沾染房地產,融資有多困難。
此外,逼迫房企改名、剝離房地產業務的另一個原因,是集中到期的債務償還。
據恒大研究院報告,截至2018年底,房企各主要渠道有息負債余額20.3萬億,很大部分將在2019-2021年集中到期。
第二,身披房地產業務,不但不利于融資,也不利于IPO上市。
樓市調控之下,證監會對房地產企業IPO監管力度加大。目前,A股IPO對房地產公司基本關閉了大門,就算是借殼上市也很難,近幾年基本沒有房地產公司上市。
君不見,某房企在主板IPO已經排了N久的隊,仍遙遙無期。而另一頭部房企,欲借殼在A股上市,努力了兩三年,至今仍無音信。
無論是越來越多的房企走多元化道路,還是尋求改名淡化房地產業務,甚至如神火股份直接剝離房地產業務,其實在向我們訴說著兩件事:
1、房地產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盡管房地產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仍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但依賴度會逐漸降下來。
從管理層調控樓市以及提速5G、提速科創板的決心來看。中國經濟的驅動力,正逐年轉向實體經濟驅動、科技創新驅動的道路上來。
2、依靠炒房暴富的時代結束了。
雖然城市化進程仍在進行,中心城市不斷涌入的人口仍會催漲房價,但大漲與暴漲漸行漸遠,中心城市的房子可以作為保值、增值的投資品,卻再也實現不了投機者一夜暴富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