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現在唯有“專業玩家”才能活下去!
老潘全國房企調研下來,發現房地產基本形成一個共識:
即房地產不好做了,整個行業從土地紅利、資本紅利進入管理紅利階段,今天做地產,唯有“專業玩家”才能活下去!
一個共性是——未來房企規模失速了,利潤單薄了、迎來普遍大行情幾乎是絕望了,行業進入“緩慢小牛”的苦日子階段……這個時候,房企內部的經營管理,頭一次被全行業反復提及和強調。
但常識是,本來企業做好經營管理運營是基本功,但以前行情太好,房企不上心管理,但如今,冬天突然到來,房企做好做透經營管理,已經是“不得不,也必須得”做的問題!
此刻的經營管理,是一把雙刃劍!
做好了就是企業發展超級引擎,做不好反噬企業,把企業搞廢不再是危言聳聽。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近日,愛德智慧與千億房企融信集團首席運營官、助理總裁王煥瑋先生,進行了2個多小時的運營力交流。
王煥瑋先生深耕房地產運營多年,分管集團運營、工程和客關多條業務線,訪談非常多的干貨和運營力心聲吐露,老潘特別分享給更多地產中高層。
part1 運營體系
觀點1 奮戰四季度過了:不要臨陣磨槍,要一直端著槍!
很多地產公司搞最后三個月的沖刺。在我來看,都是因為平時不努力。
如果每個月銷售額分布比較均勻,把較多貨值都按時或提前供出來了,就不會囤很多壓力在年底。
順銷的項目,結構都要調得很好,即使到年底,該怎么做就怎么做。這時候如果額外采取特別措施促進銷售,一定是之前做得不夠,現在沒牌打了。
我一直倡導打明牌,所有能打的牌,全年按節奏毫無保留的在打,所以在這時候應該不需要額外的牌來打了。
年底的壓力往往在于當年新拿的地要開出來。這個沒辦法,因為年初剛拿地,開盤早不了,四季度要抓首開,因為前三個季度好賣的賣沒了,新的出來了,可以又來一輪。
最后三個月不沖刺,不是供銷沒問題了,而是每天都在面臨問題、解決問題,只是不用加速,因為一直在跑。
不要臨陣磨槍,因為一直端著槍。
有業績目標,不是沖刺就能解決的。
所以大家要更加細致的關注一些事,這些事每天都在做;如果到最后才去沖刺,就只能說前9個月干的是不合格的。
很多企業供貨偏差半年的都有。
個別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前面三四個月沒開工,中間幾個月銷售沒發上力,全年壓力幾乎都放到最后四五個月。
這就是管理出了問題。
通常來說,供貨進度偏差最多兩周。
無論是疫情問題,雨水的問題,還是總包停工問題等,一定要快速的應對,不能差太遠。
觀點2:運營要思考如何實現ROE最大化,而不僅是思考如何完成KPI。
房企經營的兩個核心能力,一是業務能力,二是經營能力。
業務能力是自下而上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項目總、城市總、區域總要干的事。能解決的我給你弄好,告訴你結果。做不好的,我需要資源,你支持什么,我幫你做好,這叫業務能力。
經營能力是從老板視角看公司,要的是ROE最大化。
但是這個經營能力很少人有,很多高管也不具備。
高管自己認為自己懂經營,但你的經營是完成KPI的能力,不是真正的經營能力。
過去處于行業上行期,房企的首要任務是上規模,高杠桿帶來的高額回報,不需要太多去考慮內部的經營能力,但現在的大環境已經完全不同了。
例如說老板說,你給我回款200億。他做到200億了,覺得自己經營能力好。這其實不是經營能力,還是業務能力。
因為你回款不一定是對的,可能你降了很多利潤。我們要的是ROE,綜合收益最大化,這才叫經營能力。
運營要思考如何實現ROE最大化,而不僅是思考如何完成KPI。
業務能力需要你在基層干過,還不能偏科,要綜合,要干過一些年。經營能力就是需要你在集團干過,而且像這種運營崗位一定是綜合面的,你在集團只做專業面的也不行。但無論做什么,都要善于獨立思考。
這兩個能力都具備了,在腦子里很容易形成一個框架圖形,做運營時才能得心應手地指導日常工作。
觀點3::三道紅線加速房企分化
三道紅線主要關注剔除預收款的資產負債率、凈負債率,還有一個現金短債比。
從大的角度來說,就是降杠桿。把資產做大,負債做低。
第一個是投資端要注意自己每年的投資額占回款額的百分比,要控制自己的投資規模。
第二個是運營端做好回款。
這是個大的導向,就是從戰略導向上控制投資強度,同時加快周轉、促進回款。
周轉上去了,利潤型、中小型的公司可以提升經營效率,規模型的房企也可以提升風險應對能力。
導向都對,但是實現有難度。
因為很多企業錢都借了,你讓我少投資倒是可以,但是往往是利潤一刷實,有很多企業是背不住的。
不投資,你就沒未來。
但投資就要借錢,短債到期了,就得借錢償債,光靠回款很難填補缺口。
回款填完短債,可能連投資的錢都沒了,這個企業可能只能從500億萎縮到100億了。
所以這加速了兩極分化,好的企業越來越好,不好的企業越來越難。
要做長短結合,做一些持有型的物業,對報表端是有好處的,對自己降杠桿也有好處。
做改善型產品是優勢區,因為后城市化時代肯定是好區域、好房子是有價值的,三四線很多剛需的房子價值較低,從需求來說,甚至過剩。
你得做好房子,改善的需求是一直都會有的。
觀點4 運營是海上鋼琴師:單專業做到極致,對別人也可能就是傷害!
運營是要綜合的成就,統籌各專業成為一首曲子,有起伏搭配而不是同時響都起來。
要保證單專業不要做過分極致。
我一直認為房地產經營管理是多維度的,你單專業做到極致,對別人也可能就是傷害。
例如
工程做強了很可能就是工程導向
設計做強了就是設計導向
這都不是經營導向。
因為設計要做的過于好,工期沒了,成本沒了,客戶有可能還不買賬,只是產品好看。
可能你在公司需要有一個好的評價,自己內心也有一個理想,就一定要做高大上的產品,但你這個初衷就偏離了市場。我們不是要做高大上,而是要做這個市場的客戶群需要我們做的。
你要高大上是因為個人需要這個產品,花了很貴的設計費,這種就是設計師個人的實現。
但你這個東西犧牲了多少?運營就是要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運營管理要實現最后的運營合力是100分!
最終目標肯定是跟著企業的指揮棒。
現在政策是千變萬化的,但是每個人的努力要跟公司的導向是一致的,千萬不能把自己這個導向放在第一位,往往很多人會錯位。
房地產的挑戰就在于運營的綜合實現,選好平衡點。
因為既滿足你的個人小心理,又能符合公司大利益。更難的是一個公司的組織激勵、評價體系,這個太難了。
觀點5 運營體系構建:雙核五維三重聯動
在運營上,我們梳理一個體系,叫雙核五維三重聯動。
雙核就是利潤+供貨,
五維就是影響利潤的5個維度、影響供貨的5個維度,
三重聯動有供銷聯動、品質聯動和現金流聯動。
基于公司要求把體系構建完整之后,更多的是對具體的實現效果的管控。
體系是落實到事務本身的,不能浮在面上,上下所有人的思想是統一的,管理導向、管理風格、管理語言是統一的,經營意識也是統一的。
基于ROE往下拆解,可以形成很多個指標。但是雙核五維三重聯動,拎了幾個核心的,先抓住重點,重點形成體系,能夠落下去。
思維結構就像金字塔,一定要從上往下去拎。
如果是平的,就是你對這個生意沒想明白,你什么都要。
part2 運營邏輯
觀點6:先賺錢再做好
有人說,這個項目是公司戰略的需要,先不打算賺錢。公司剛進入一個新城市,先給我立個標桿,先打個名氣。
但我的理解是,公司都是要賺錢的,先賺錢再做好。你把做好放在第一位了,一定要做成漂亮的再賺錢,往往是因為賺錢不歸你管,做好歸你管。
如果公司追求規模,要達到1000億,市場不好時降價打8折,也要賣1000億。但是實現了規模目標,你的利潤受得了嗎?
屁股不能只坐在銷售額的位置上。
觀點7:供銷投聯動:動態調整,投資端就得調
如何避免好賣的項目斷貨和滯重產品積壓?要通過供銷投聯動,確定結構導向,避免供銷脫節。
年初生產端要根據實際的生產情況排一個全年供貨計劃,營銷會根據庫存跟供貨計劃反推一下。
哪些產品幫我多供點
不好賣的少供點
至少不要多付工程款。
年初就做一個校核,過程中每個月還要做調整。
賣不動的,我先不供了,賣得好的要加快。
好賣項目的供貨是以運營為主
不好賣的項目供貨以營銷為主
不好賣的產品的去化節奏,營銷端要通過定價和促銷策略來解決。好賣與不好賣產品的去化比例,也是營銷線要解決的問題。
要保證在新增土儲上,至少是基于今天的市場判斷,不要拿滯銷的項目。
假如說A區域賣得好,肯定A區域補貨為主。
B區域賣不動,肯定不在B區域拼命拿地。
動態調整,從投資端就調。
好賣的賣沒了,新的又出來了,只要快就行。
觀點8:競品定位相似,比拼產品細節和沉淀
定位差不多的產品,要拼細節。
好產品要經過多年的沉淀,設計是穩定的,產品穩定的,施工單位是穩定的,管理標準也是穩定的,管理人員也是穩定的。
如果你們的管理人員一茬一茬的,那么在細節上很難做出有口碑的產品。
這幾年發展較快的企業,工程端的挑戰比較大,進入沉淀和積累期,要把整體的品質細節做好。
我們經常說一個例子。
蘋果PK小米
小米的功能比蘋果還多,但蘋果的售價平均是小米的三四倍,小米賣3000,蘋果賣1萬。
你看上去功能、長相都差不多,為什么蘋果賣得比它貴?
就在于細節,在于它的性能穩定性。
觀點9:把控投資端:把大多數風險消滅在前期
在拿地定價會,運營端的高管要參加,決定拿不拿,多少錢拿,這是投資端的把控,會把所有的風險提前都預估好。
從拿地階段開始,多條線集中決策,最大程度保證每一個決策的準確,把大多數風險消滅在前期。
拿完地之后就進入利潤管理,拿地版的和首次定位會、啟動會都要做對比分析,當時什么思路,需要什么產品,后續怎么弄,都會去分析。
拿地版的利潤目標可能無法絕對掛鉤,但是每次調整要有對比分析,反饋到下次的投資決策模型中去。
如果運營負責人本身就在拿地定價會里面,不要只局限于我管什么就說什么,要更多的考慮市場和營銷。
觀點10 現金流聯動:時刻看一下企業的經營安全度
第一,營銷線要排經營端回款。運營給你新增供貨,加上庫存,你要排每個月的經營性回款,至少排未來三個月。
第二,金融線排融資性回款和支出。
第三,財務線來排經營性的支出和匯總。
經營性回款和支出、融資性回款和支出加起來構成未來三個月的主要現金流。
做出來就可以看一下企業的經營安全度。
part3、運營精度
觀點11 每天看好2張表:綜合信息表+滾動開盤表
每天要看兩張表。
第一是綜合信息表,項目的各種信息,比如拿地時間、合作關系、基礎樓板價、容積率、權益占比、拿地時利潤、動態利潤、開盤時間、交付時間。
第二是滾動開盤表,每周會盤一盤未來三個月開盤的分布,要確保這些項目及時開盤。
核心其實就是供銷和利潤兩張表,要非常關注。
觀點12 每個關鍵決策點都要刷實紙面利潤
部分房企賬面上的項目都挺掙錢,但是往往就是剩下那些不好賣的產品兌現不了現金流,即使剩個別業態和少量產品,可能利潤就在那里,變成滯重。
這些公司的利潤管理是不扎實的,拿地的時候預留高漲幅的入市價格,往往市場不好的時候入市就會跳水。要保證利潤率不變或者不讓變,一線很容易把漲幅提高,這批賣1萬5,全盤假設是2萬,后面賣2萬5。其實,實現不了。
這就需要在每個停止點上,把利潤同步刷實,每個節點要做個預判。如果這次1萬8的均價,1萬5開了,就要算一下全盤利潤表現是怎么樣的。全盤漲幅5個點,利潤又是怎樣的。
不能留一個那么大的假的東西給未來,否則利潤會有大偏差。
從拿地投決會,到定位會、啟動會一路到交付,每個決策點都要刷新利潤指標,每個決策點都要對利潤進行重估,全過程五維刷實。每套簽約、回款,每筆土地款支付,利潤管理系統就要自動的刷實。
每次變化都可以從貨值、成本、計息、期間費用、稅5個維度進行對比分析,在利潤上要剝得很細。
觀點13 供貨管理的精細度
預判未來一個月的供貨,如果說某個城市要供貨20億到25億……供貨到億的單位就太粗了。
首先,看大的總量,看庫存有多少。假如庫存有200套,一個月能賣20套,證明還有10個月的庫存。但你不能等10個月,可能有結構性的問題,你只能等2個月。
第二個再看結構、業態,別墅是不是沒了,或者高層是不是沒了,高層的哪種戶型沒有了,這種數據要很清楚。
第三個,要倒排。
看打樁沒有、挖土沒有,地下結構出來沒有。地上多少層可以賣樓,從預售條件到取證多少天,取證到開盤多少天,要非常細。
而且要有基本的項目周報,所有的信息都有,包括當地的預售條件。
觀點14 預算管控與溝通
預算通常需要多部門聯合做,例如財務、運營、總辦三個部門一起做。預算做的質量高一點,把全年所有的管理指標盤得準一點,預算基本能控得住。
每年年底要盤點第二年的供貨計劃、銷售計劃、費用預算,還要重估一下績效考核體系。
客觀的東西要做準。從財務指標的預測預警到運營動作的尋源,或者解決方案、優化方案的提出,不能是脫節的。
關于溝通:如果上到大會上或者通過特定動作再來解決問題,一定是溝通出問題了。
日常有問題,趕緊溝通解決,等到都亮出來了,那一定是溝通出問題了。如果拖到后面到會上解決問題,要么是找人背鍋,要么是亮成績。
拿到會上說的,貌似負責,其實是最大的不負責!
說明線下不溝通、不解決問題,拖到會上去晾著。
觀點15 房地產未來,一定是個數字化的時代!
過往它是個工具,是為了效率的提升,但是它往往不能解決經營本身。
如對于一個項目,賣vs不賣?售價與成本的關系?量價關系?等等。系統不能獨立給出判斷,還是要依賴人的預判。
但是對于未來,一定是個數字化的時代!
數字化的經營系統,客戶端的大數據,社區運營端的大數據等等。既可以大幅度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又可以推動經營迭代。但如何搭建最科學的系統與找到最合適的應用場景是一個大的挑戰。
part4 地產運營素養
觀點16:好運營是參謀長:做運營不要讓人討厭
在西方運營和經營是一個詞,沒有明確區分。
我們有些房企運營做低了。很多企業最早做計劃管理,后來做供貨管理就號稱大運營了,其實就是生產端協同。
但實際上我們運營是經營端運營。
運營沒有一個準確定義,可大可小,看你想做成啥,也要看運營一把手的能力。
做得不好的運營讓人討厭的,領導說這個事很重要,然后你讓執行者排一個專項計劃,天天打電話問完成了沒有,完不成就專項督辦。執行者會認為:你不懂,你來問我,我寫給你,你拿這個再來考核我,并沒有實質幫助我。
但是做得好的不是這樣,做得好的是參謀部。
我能力是高于你的,但是我還要支持你。
你解決不了問題,我幫你從大的層面解決。
行業都覺得缺運營總,都是想找到心中那個運營總。
觀點17、運營人不要思維懶惰,要關注一線
在集團待久了,會慢慢喪失一些業務能力,離一線畢竟遠了,三年就會手生。
所以在基層時要干得扎實,保持著對產品的關注,最好有產品情結。即使在集團,也要有機會到一線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使自己一直秉承著這種能力。
如果在集團上面做久了,就容易有偏頗。
你在一線做區域總的時候,關注的是區域項目的全周期。
你做運營總關注的是全集團的經營周期。
對于大型房企的運營來說,一方面單項目運營的能力必須要強,另一方面,還要有大范圍內統籌多個項目,在各個項目之間進行資源調配的能力。
無論在公司做哪個崗位,個體導向都要跟公司的大導向高度一致。
第一你得有正確的認知,把這套邏輯在腦子里成形,不成形容易認偏。
第二是得有自己的源動力,你愿意為這個認知去努力。有些人沒有源動力,他就為了做一份工作。
要善于思考,比競爭對手哪里更快,哪里更省,哪里更好。
如果拿不到地,是不是別人在哪方面有特殊競爭力,或者我們在管理端出現什么問題了?
觀點18、信息要靈敏:運營與營銷的溝通要沒有障礙
運營是一個強數據的兵種,所有數據都要很準,很靈敏。
運營與營銷,從部門負責人到員工之間,工作溝通都要緊密充分。
項目賣得怎么樣我們也關注,蓄客蓄得怎么樣,這周流速怎么樣?運營要管得很細。并不一定說只有銷售知道這個賣得怎么樣,運營也要知道。
你問區域的運營,區域運營會問區域營銷,集團運營又可以橫向問集團營銷。實在不行打電話給項目總,運營與營銷的溝通要沒有障礙。
觀點19、要追求運營管理的“有效性”
供銷聯動、品質聯動,這是運營的本職工作。
現金流聯動和利潤管理是更高的經營層面要求。
所以,做運營不能被條條框框的東西框住,要追求管理的有效性。
我不認為一定先有崗位再有職責,不同的崗位都能有一個以自己崗位為基石的廣義的發力,這個發力可能會覆蓋到別人,只是你的專業點可能略有不同。
part5 運營效能
觀點20 辯證用好“標準化"
企業由于規模大、布局廣,不同城市和項目的能力參差不齊。
提升單項目作戰能力,要做到標準化。
我們工作中,有個倒V形理論。
所有管理動作首先是基于事務本身,解決具體的問題。在解決過程中,你會發現有共性的問題,把共性問題標準化,這些標準化累計起來就容易形成一個體系,然后這個體系要做宣貫執行,預防未來問題,執行過程中,不斷優化提升,這是源于實際的一個成長型的體系。
管理思路可以借鑒,但管理體系不能復制!
每個公司都不一樣。A公司是這樣的,到B公司你要看它面臨什么樣的問題。解決它,把它標準化,形成體系。每個公司面臨的問題都不一樣,生搬照抄是低效的。
沒想明白的事,可以先做,但是不會過早把它標準化,不要重點推。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穩扎穩打,過猶不及。
例如,品質聯動前年就提出思路,去年做了示范區聯動,今年擴展到了外立面、精裝修、景觀。明年就可以對一些做得成熟的區域下放了。
觀點21:單獨識別出“個人管理貢獻度”
一個人的管理貢獻在于,有你和沒你有什么不同?
在管理維度上把你的這個因子剔掉了,其他所有的因子都不變,經營結果會有什么變化?
這樣的評價體系對人才是最合理的。只要你有源動力,品質端正,又有能力,一定是評價高的。但是現實往往不是這樣的。
年底把這個項目的某個結果指標拿出來,跟你現在的現實指標比是什么變化。這個結果指標不僅是你這個因素造成的,它里面摻雜了天時地利等的因素,最后就變成你頭上的結果指標。
22、管理者復合化:一個人不具備復合能力,很多判斷在全局下往往是有問題的。
管理層要少一點,復合能力多一點,綜合一點。
以前大企業都是設計總只管設計,工程總只管工程,法務總只管法務,運營總只管運營。當然運營還好,本來它是融合的。
未來管理層還是要具備復合能力,這樣可以省溝通成本。要不然你屁股在那兒,我屁股在這兒,就有問題,除非咱倆相處得好。
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復合能力,你做的很多判斷往往是有問題的。
運營人做完事要經常反省,每做一個事之后總結、梳理,很務實的解決問題。
有從下往上的視角,也有從上往下的視角,這才能干好。最忌諱就是坐在集團,屁股只坐在這兒,適應不了一線的業務需要。
觀點23、高層經營化,中基層專業化
未來,中基層的很多業務可以下放給專業管理公司。
舉個例子,在部分城市,房企投資都是波動性和不飽和的,今年拿3塊地,明年是沒地的。城市公司業務歸攏到區域公司,也并沒有完全解決你的人均效能問題,只是解決了你這些人今天在南京,明天在杭州的問題。但是這樣的管理精度還是跟不上。
最優秀的將軍是通過無數個戰役滾出來的。
最優秀的房地產管理層是通過無數個項目管出來的。
當你工作不飽和時,管理能力的提升便是有問題的。
未來每個城市都可以誕生一個或幾個專業的管理公司,這個城市的地不管是誰拿,都可以到我這里來管,我和你管理費結算。我的管理規模一直是在的,只是你換了。
房地產企業未來要想走得更遠,需要有合伙人制的組織。像阿里的十八羅漢,各有專長。合伙人制就是這些人的能力、品質你是信任的,還有共同的信仰追求。
觀點24、基于痛點,通過機制和場景解決問題
部分咨詢公司的短板,第一是過分依賴數據,第二是沒有應用場景。
所謂的判斷,數據可能是真的,但是導向是站在數據端看導向,而沒有在需求端看導向,因為他不懂需求端。
你看很多咨詢公司講方法論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限的,他沒有站在你的角度真正解決問題。
要做成一件事,要關注三個要點。
第一是痛點,你得解決別人的痛點,就像企業內部做改革,沒有痛點的改革我都不建議。如果你是在制造需求,那么別人可能是不積極的。
第二是要有機制。要解決痛點,要有一個發揮的機制。如果就是一個帶頭人帶著一幫小弟在那里做事,是成長不起來的。
第三是要有應用場景,能幫別人解決問題的,這是互聯網公司一直做的。
如果基坑有痛點,就研究基坑。
機制方面,我找一些愛好者,做一個研究小組,這叫機制。
應用場景方面,我要應用到投資端,用到規劃方案端,應用到基坑方案端。
這三點就是痛點、機制和場景。
總有一些產品細節做不好,可以弄一個產品微觀標準化。跟研究院一樣,能夠做得很有樂趣。這個逐漸做大,無效的就干掉,有效的給它放大、裂變。
很多集團往往形成大公司病。
大公司病
首先看別人推進了什么,我也要干,不管你需不需要,我是要干的。
長官導向,我要干什么,你們排個計劃,完成它。
底下的人也干得不情愿,最后干完了,出了一本這么厚的書,形成管理規范,到處宣揚,我們的體系絕對健全。
下面的人不看,沒有應用,這就是一個公司病。
一定要有這種思想,基于痛點、制造機制、解決問題。
出現痛點了,事推動人更好,這樣管理才是有效的,要不然就是瞎折騰。
一些公司在日常研究管理上還有多大的提升空間,還有多少潛力可挖時,往往會感覺很無力。就是因為沒有基于痛點去研究。
總結
向管理要效益,不是一句空話。
里面包含了種種苦活、累活、小活。
但正是這種接地氣的實干與智慧,才能構建高風險環境下,房企穿越炮火的核心競爭力。
讓我們重溫融信王煥瑋先生十三條金句,并更期待他下次分享“雙核五維三重聯動”的獨特心法。
1、不要臨陣磨槍,要一直端著槍。
2、供貨偏差,最多晚兩周。
3、供貨管到億,有巨大的結構問題。
4、好賣項目的供貨以運營為主,不好賣的供貨以營銷為主
5、先賺錢再做好。
6、運營思考ROE最大化,不僅是如何完成KPI。
7、每個決策點都要對利潤進行重估,全過程五維刷實。
8、屁股不能只坐在銷售額的位置上。
9、運營合力要100分。
10、做運營不要讓人討厭,不要思維懶惰
11、會上才解決溝通問題,要么找人背鍋,要么是亮成績。
12、管理變革基于痛點、制造機制、解決問題。
13、一個人的管理貢獻在于,有你和沒你,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