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主題樂園立項或開工的消息不斷傳出,上海迪士尼的開園或帶動新一波主題公園投資建設潮。然而,雖然數量與日俱增,但是國內已有的主題公園泥沙俱下,水平參差不齊,引發業內人士熱議。未來本土主題公園將如何發展、延長產業鏈、實現盈利并應對來自海外主題公園的競爭,或許是熱潮下應該具備的“冷思考”。
主題樂園熱潮下70%虧損
2月22日,鎮江文旅集團與大連圣亞共同建設打造的江蘇鎮江“大白鯨魔幻海洋世界”項目正式開工,計劃投資35億元,并將在2017年下半年先期開放部分游玩項目。
同日,東方網絡控股子公司水木動畫也與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管委會簽訂協議,將共同出資人民幣1億元用于在貴陽市合作開發以文化創意為核心旅游主題的“雙龍科幻主題公園”項目。公園一期擬于今年3月起開始建設,占地約500畝,建設及運營投資規模約3億元,計劃于今年10月1日開園。
這已不是中國主題公園第一波建設熱潮。根據前瞻網發布的報告顯示,1989年底,中國主題公園有30多個,1993年初,增長至600多個,到1996年底,發展到1730多個,而到了2013年已經超過2500個。
盡管如今也涌現出歡樂谷、恐龍園、方特、長隆等一批優秀的本土主題公園品牌,但大部分本土主題公園都是虧損或艱難盈利維持。
《2015年我國主題公園行業發展現狀分析》顯示,近10年來涌現的本土主題公園中,已倒閉的約占80%,給國內旅游業造成經濟損失高達3000億元。
經過各方深度采訪和調研發現,選址和硬件問題、缺乏文化內容、盈利模式單一化、難有衍生品和缺乏創新等是造成本土主題公園失敗的主因。但耐人尋味的是,即便如此,中國依舊是亞洲市場擴張主題公園最快的地區,一邊失敗一邊卻高速擴張的背后有著地產商開發其他產業的需求。
中國主題樂園的兩宗罪
一宗罪:開發商粗制濫造。根據《2015年我國主題公園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和市場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上半年,在中國有59家擬建主題公園項目,建設數量全球居首。到2015年,當年,我國共有21個主題公園開業,另有20個主題公園在建。
與大量主題公園在建數量相對的是,一些開發商追逐短期利益、粗制濫造,有更多的項目是開發者隨意定一個概念便打上了“主題公園”的稱號,比如隨意安設一個大型觀景魚缸就叫海洋主題,抓一些螢火蟲來就算“螢火蟲”主題公園……假如將所有這些打上概念的項目都算成主題公園,那么近10年來,中國先后涌現了1000多個到2000多個項目。
長期研究主題公園課題的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指出,“通常具有一定規模的主題公園正常投資都應該在幾十億至數百億元,因此回本是個漫長的過程,這需要業者有極專業的管理和很好的盈利模式,如果僅是打個概念,缺乏專業度則難以盈利,近10年來涌現出的所謂上千家的主題公園中70%~80%都難以盈利,只有華僑城、恐龍園等業者才盈利有望。”
二宗罪:IP開發不全面。迪士尼和環球影城是典型的主題樂園成功代表,兩者的共同點是首先有文化內容,這兩個主題公園完全是基于電影內容和IP形象打造的。
IP跨界合作已經成為今年娛樂設計界的熱門話題。哈利·波特在環球影城大獲成功,待開發的星球大戰、饑餓游戲等也在尋找下一個機會。尤其是主題公園正設法將熱門的電影、漫畫和YA系列圖書進行改編,加入過山車和沉浸式的黑暗乘騎。固定的粉絲群對于公園吸引大量游客、引起媒體的關注、為公園創造收入至關重要。
本土優質內容制作方沒有迪士尼那樣完整的授權產業鏈,結果導致盜版猖獗,正版官方的開發能力又非常有限,自我保護意識也不強。全國有很多主題景區內會有與美猴王有關的項目,但這些項目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粗制濫造,大多并未獲得美影廠的授權,山寨版樂園也會因形象較差而失敗。
上海財經大學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表示,中國主題樂園亟需努力做到專業化,從而擁有娛樂文化創意產品的知識產權(IP)與核心競爭力。
迪士尼樂園 是競爭也是借鑒
與此同時,大連萬達集團宣布,巴黎當地時間2月26日,萬達與法國歐尚集團在巴黎簽訂協議,雙方將合作投資巴黎大型文化旅游商業綜合項目,其中包括一個將與巴黎迪士尼媲美的大型主題公園。
對此,業內普遍看好。有業內人士認為,萬達在巴黎的主題公園將挑戰迪士尼樂園,與其形成競爭。
盡管如此,剛走出第一步的萬達在主題公園項目上也有劣勢,例如,文化旅游產業鏈前端尚未培育成熟,難以在主題公園內推出類似于米老鼠、唐老鴨之類的經典銀幕形象。
“我們已看到迪士尼的優勢,因此會在文化內容上下功夫,我們有專門的動漫業務合作,制作恐龍主題動畫片,開發恐龍寶貝系列商品,目前我們的衍生品消費可占整體收益的30%左右,在本土主題公園中算比例非常高的。這是多元化收益的革新,不再單一依靠門票。同時,我們研發的《美麗新世界》、《瘋狂恐龍人》等演出都是可獨立演藝的產品,就像音樂劇《獅子王》那樣,可全球巡演。”常州恐龍園股份有限公司助理總裁吳靜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