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香港零售業“跌跌不休” 市場走淡是機遇還是挑戰?

來源:中國商網       作者:中國商網       時間:2016-04-07

香港特區政府于日前公布香港零售業最新數據,今年2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估計數字為370億港元,較去年同月重挫20.4%,創下自1999年以來的最大單月跌幅。

立春已兩個月有余,香港零售業卻退入“凜冬”。隨著內地訪港旅客人數銳減,香港黃金地段的店鋪租金已出現斷崖式下挫。頻頻遭遇“港囧”,零售業未來的出路和機遇在哪里?香港能否重奪“購物天堂”的光環?

零售形勢嚴峻

作為一個以服務業為主的消費型城市,香港的經濟活躍度主要體現在市場活躍度、商場人流及游客數量上。2003年施行的內地旅客個人游政策為香港零售業注入大量“新鮮血液”,一時間香港收獲了“購物天堂”美譽,零售業一片繁盛。

然而,十年高速發展,一朝止升急跌。自2014年下半年起,轉折點悄然顯現。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2014年零售總額同比下跌0.2%,是11年來首次倒退。此后,零售業“一蹶不振”,至今連續下跌12個月。

彌敦道貫穿旺角及尖沙咀,曾是傳統的人流旺區,如今行人雖依舊不少,卻早已不復當年“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的盛況。

街道兩旁的周大福、周生生等珠寶首飾連鎖店內顧客寥寥,店員整齊地站在門口,緊張地留意著每一位駐足的“潛在客戶”,不時向過路行人推介折扣優惠。廣東道上一眾奢侈品店門前,排隊的人龍已消失無蹤,就連新開張的蘋果手機店也出現“銷售員比顧客多”的窘境。

有人說,零售業是香港的“雞肋”,對本地生產總值的直接貢獻不足5%,占比低、增值低,就算旅客減少,本地居民購買力下降,也不足以影響香港的整體經濟狀況。

但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零售業是香港經濟中的重要一環,其興旺與否直接影響著市民對香港經濟發展的信心。且零售業可為港人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統計數據顯示,大約每10個勞動人口中,就有1人從事零售業。

業界出招自救

“跌跌不休”是否真的意味著香港零售業“回天乏術”?

有業內人士表示,內地赴港旅客人數持續走低,零售業免不了受其拖累,但即使個人游規模擴大,也只能讓零售業短期“回暖”,“治標不治本”。業界面臨的本質問題并未得到解決,例如盲目模仿歐美經營方式、專業人才流失嚴重、電商發展較弱等。

面對慘淡行情,業界也頻頻使出自救招數。僅2015年,全港各區工商聯便舉辦4次“全港購物節”,共吸引3500余家商戶參與,有新加入的小商戶表示,“將購物節視為冷淡市道下僅存的求生機會”。最近的一次購物節更打出“撐經濟、撐民生、撐商戶”的口號,期望以此改善零售業大幅滑落的局面。

大型連鎖零售商也同時打響“自救保衛戰”。化妝品零售企業莎莎率先利用微信、支付寶等手機軟件進行產品推廣;零食專營店“759阿信屋”借成立5周年之機舉辦大規模酬賓活動;專營日本平價家居用品的“日本城”也全線促銷,不少商品降價三四成。

實際上,高昂的商鋪租金一直是零售業的“大敵”。有統計顯示,香港銅鑼灣旺區的鋪租曾一度“貴絕全球”,單價在10年間飆升250%。

隨著業內市場走淡,奢侈品店無法承受昂貴的租金連番撤走,沖天的鋪租“泡沫”宣告破裂。根據戴德梁行發表的最新報告,銅鑼灣鋪租同比跌12%,已“降格”為全球第二貴的商業街道,其中“全港天價鋪王集中地”羅素街已有8間商鋪易主,減租平均超過四成。

有經濟學者表示,奢侈品零售業務慘淡,不再以天價“爭鋪”,可讓本地中小品牌有機會進駐核心商圈,原本“珠寶鐘表行一條街”的景象可轉為多元化發展,不失為一件益事。

也有分析師認為,此次零售業市道下滑,可視為香港經濟結構性調整的契機,本地中小品牌的發展就是最好實例。倘若能保障民生安定,業界眼中“最黑暗的時代”也許就是香港經濟轉型的“最好機遇”。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