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國內大型超市開店163家,關店50家;15家公司百貨公司中,總共開了135家店;關店87家。
受電商的沖擊及同質化、高庫存影響,商業地產陷入了困境,開業了的商業綜合體一天不如一天,慘淡經營。在建或沒有開業的,招商招不起來,店鋪賣不出去。
那么,移動互聯網和電商的發展,對傳統零售業以及商業地產的沖擊和影響到底有多大?
先提供一組數據給大家,我們用事實來說話——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國內大型超市開店163家,關店50家;15家公司百貨公司中,總共開了135家店;關店87家,業內人士指出,關店潮剛剛開始,遠未結束!我們再看其他關店案例:
1、有著外資第一店美譽的馬拉西亞百貨商百盛商業集團,接連陷入關店風波中,從2012年至今,百盛至少已經關閉8家門店。
2、英國最大連鎖零售商瑪莎百貨(M&S),2015年8月份前關閉其在中國15家門店中的5家。
3、名噪京城的華堂商場將閉北京所有赤字門店。
4、2015年,隨著成都店關閉,泰國百貨品牌尚泰百貨在華全軍覆沒。
5、2015年,國內最大的商業地產商萬達百貨:大舉關閉10家店,壓縮部分樓層,遠沒有結束……
6、2015年,隨著天津門店的關閉,樂匯百貨關閉最后一家門店
7、2015年,卜蜂蓮花宣布布局失利,至少關閉兩店2016年或關一店
8、樂購:山東6家商城全關店,或全面中國退市開始
9、沃爾瑪:將關閉30%中國門店,約120家門店
10、人人樂:2014年關18家門店,將轉型社區超市
11、新華都購物廣場:2015年營收同比減少,導致關4店
12、麥當勞:2016年將在中國關80店
13、佐丹奴:至2014年關190家,凈利潤大幅下降38%
14、百麗:門店規模下降,一季度零售網點減少167家……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組數據:
2015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0.8萬億元(注意單位是萬億),年均增長率超過50%,注意,這其中可能還不包括現在發展起來的新生力量微商(可能有很多人看不起微商,我告訴你,微商就是未來的趨勢,未來可能會讓你吃驚!就像當年你看不起阿里巴巴一樣。)
其中:
1、阿里巴巴2015年交易額30000億元(這個數據巨頭沃爾瑪用了54年)
2、京東商城為4465億元,
3、國美在線與同期增長為114%
4、蘇寧云商為1356億元
5、唯品會402億元……
6、還有亞馬遜、一號店、當當網、聚美優品等,在這里不一一列舉。
這樣對比一下上下2組數據,結論不言而喻。
商業地產的未來在哪里?該怎么做?
今天的消費者和用戶全在手機上,其實按“互聯網+”的思路,出路很容易找到,那就是改變傳統的“商業地產住宅化”思路,即不要指望賣掉商鋪來回流現金,而是建立“互聯網+社交+商業”的資本模型,這個模型包括這么幾點:
1、開發建立本地生活化的電商平臺,細分用戶。
2、把招商的錢用于吸引用戶到平臺上來(按互聯網營銷標準,二十萬本地用戶也就幾百萬搞定)
3、將這個電商平臺資本化(按資本市場估值,20萬本地用戶至少值兩千萬美元),平臺有了價值,引入投資者就簡單了。
4、將線下商業地產作為電商平臺的體驗平臺、社交平臺與大眾創業平臺(建立本地微商的創客體系)。
5、將此O2O體系到新三板或創業板上市(地產是上不了市的,要通過O2O去上市),通過增發獲得經營所需要的資金支持,并通過并購或被并購等方式實現規模經營,將資產證券化。
6、以上做法,就是真正的O2O,大家可以對照看,我講的O2O與萬達王健林的做法區別在哪?先有線上后有線下,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而萬達王健林的做法,正好相反,這就是我認為萬達電商轉型基本沒有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