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話語權強勢的百貨店對于入駐的品牌都有較為苛刻的要求,但時移世易,隨著經營困難日益突出,百貨店也正面臨著化妝品品牌被撤柜的危機。
化妝品店生意難做,頻繁遭遇關店,實際上,百貨商場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去年底開始,遼寧沈陽就曝出百貨面臨撤柜。在12月底,僅僅營業753天的沈陽久光百貨不得已宣布閉店。近日,沈陽茂業百貨也出現品牌集體撤柜,事件之后,化妝品專柜只剩下三四家。
不僅在東北,上海的太平洋百貨淮海店也撐不下去了,將于2017年租約到期后選擇關門。這樣的關店潮已蔓延了兩三年。從今年4月聯商網發布的最新的《2015年主要零售企業(超市、百貨)關店統計》來看,去年一年百貨已關店114家,其中包含:瑪莎百貨、百盛百貨、遠東百貨、王府井等眾多知名百貨。
百貨 “空了” 供貨商更愿意合作客流大的MALL
“空空如也的柜臺、空無一物的貨架、空空蕩蕩的商場”,有網友這樣形容上海太平洋百貨淮海店目前現狀。
沈陽茂業百貨金廊店雖未閉店,但一樓的化妝品專柜只剩下三四家,空蕩蕩的中庭被設置成路演活動區域,鞋類品牌只剩下幾家,其他很多柜臺都已撤空。在二樓,箱包區很多空置柜臺。三樓女裝區燈光昏暗,大批品牌專柜的衣服都已經下架。一些品牌專柜則關著燈,專柜里零星掛著幾件衣服,多數都沒有銷售員。
與眾多化妝品店一樣,百貨商場也遭遇了人流下降的困局。“店鋪增多消費群體分散、渠道分流都成為百貨店人流下降的主要原因。
沒有人流量就沒有銷量,品牌撤柜也很正常。”運營蘭芝、自然堂等品牌吉林省百貨渠道的大宮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文成功接受《化妝品財經在線》(微信號:wwwcbocn)記者采訪時表示。
以沈陽茂業百貨金廊店為例。時至今日,茂業百貨金廊店已經開業五年半。開業之初,該店定位中高偏上,國際品牌、國內一線品牌應有盡有。大約2013年,茂業百貨負一層的超市停止營業。隨后,不斷有高端品牌撤出,茂業百貨品牌定位不斷向下調整,人流量也越來越差。“超市是對人流量最敏感的,茂業百貨超市的撤出表示這家百貨的人流量出現了極大問題。” 文成功表示。
之所以出現客流下降,“同質化”成為百貨業經營管理中最為嚴重的問題。
“傳統百貨的吸客能力逐漸減弱,只有改造提升,引入吃、喝、玩、樂一體化元素才能確保經營能力的提升,因此,從目前整個百貨零售業來講,還必須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的變化。”文成功分析稱,“加快改進百貨公司千店一面的經營模式,向百貨綜合體過渡是必然趨勢。未來,要么是品牌把柜臺開進MALL,要么就是百貨店向MALL轉型。”
銷售下降、入不敷出,化妝品無奈選擇集體撤柜
此番茂業百貨之所以遭到品牌專柜的集體撤柜,有媒體報道稱是因為品牌銷售下降以及商場不返款,導致“實在挺不下去了”。
“商場租金、銷售員工、業務等等,專柜每天都面臨巨大花銷。然而,商場由于財務困難,收款后給商戶返款的時間一再延長,到后來開始不給商戶返款。僅有的銷售款壓在商場,品牌商財務上只出不進,不論哪個品牌都難以生存。”茂業百貨一位品牌商稱。
“一般商戶與百貨的結款周期在30天,但現在基本都壓到了45-60天,甚至半年都有過。這個對代理商的資金流要求非常高,一般的小商戶或者品牌代理商很難承受。” 遼寧省某化妝品品牌代理商告訴記者。
“這僅僅是一方面,經銷商在百貨店越來越不賺錢才是撤柜根本原因。”該代理商強調,“以(遼寧)大商百貨為例,近幾年代理商扣點越來越高,今年以來達到26-30個點。按照一個品牌5折拿貨算,人工成本占到10個點,物流、倉儲等成本10個點,這樣算來經銷商幾乎是沒有利潤的。再加上近幾年百貨份額被電商分流,整體銷量下滑,入不敷出導致不得不撤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