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解析百貨業關店給僵尸企業的一點啟示:優勝劣汰

來源:互聯網       作者:互聯網       時間:2016-07-06

  核心提示:民眾收入少,消費自然低迷,由于百貨店在整個零售業的競爭劣勢,自然首當其沖陷入“關店潮”。

  自由進退本身,體現的就是經濟和行業的活力,有店關門必然意味著有店開張,有企業倒閉,才能為新企業騰出空地。

  關店似乎成了傳統百貨業近兩年的行業現象。萬達百貨去年宣布將關掉全國約90家百貨門店中的46家;百盛商業集團頻陷關店風波;北京華堂一年在京關了4家門店;英國最大連鎖零售商瑪莎百貨去年在華關了5家店。

  “關店潮”背后,百貨業去年的商業數據更慘淡:百盛商業集團整體虧損超過1.8億元,同比下降174.3%;新華都虧損3.87億元,凈利下滑1279.39%;中百集團凈利減少96.99%;新世界百貨和友好集團凈利下滑都近9成。2016年一季度數據同樣慘烈,在上市的54家零售企業中,有41家營業額下降。可見,這一波“關店潮”仍未見底。

  雖然前幾年大陸的百貨業已顯敗跡,但衰退得如此快速,還是令人吃驚。關店,可能屬壯士斷腕,可能是戰略調整,也可能凜然退出,原因雖各不相同,但百貨業的舉步維艱,幾乎成了全球現象。

  很多人的直覺,這波“關店潮”是電商沖擊導致的。但從數據看,不過是因素之一。去年,大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了30萬億元,而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3.2億元,這其中還包括餐飲外賣。網購在整個消費品零售中,占比仍在10%左右,增幅雖超過總額的增幅,但仍屬穩步增長,并無大的波動。

  百貨店運營成本的增加,是引發“關店潮”不可小視的因素。大多百貨店的物業是租賃的,隨著租約到期,很多商業房租金漲了數倍,有些黃金地段,租金上漲甚至超過10倍,難以接受高漲租金的,只能選擇關店。近幾年人力成本增長也很快,年均都在10%-30%左右,而百貨店又極難減少站柜的店員。成本壓力越來越大,迫使百貨店只能選擇關張。

  大量購物中心的出現,對百貨店沖擊也很大。這些購物中心不僅集合了知名品牌零售店,也集娛樂、餐飲、兒童體驗于一體,這與年輕一代的消費習慣是吻合的。有調查顯示,主力消費者由于工作與生活節奏快,專門外出購物的頻次反而低,大多消費都發生在伴隨孩子游戲或餐飲時進行,多功能的購物中心恰好滿足了這種消費習慣。

  百貨店經營模式本身也是“硬傷”,“關店潮”預示著行業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百貨經營理念大多以商品為中心,未以消費者為中心。層層代理、“聯營扣點”,是百貨店慣常采用的模式,商品屬于代理商,售后再扣點分成。這種模式讓百貨店只能選擇銷量在的大眾品牌,個性化品牌被排除在外,百貨店之間同質化嚴重。加上許多新興品牌有自己的直營店或網店,境外購又分流了大量客源,曾經的價格優勢和購物便利,對百貨店來說不存在了,而在消費的精準度與互動性上,又比不上只做垂直領域或差異銷售的特色專業超市,門可羅雀也就成了必然。

  當然,宏觀因素也不可忽視。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各項指數持續探底,消費的驅動力是居民收入,過去10多年來,居民收入遠落后于GDP的增長。民眾收入少,消費自然低迷,由于百貨店在整個零售業的競爭劣勢,自然首當其沖陷入“關店潮”。

  從以上分析看,百貨店陷入“關店潮”實屬市場經濟中的正常現象。企業難以為繼,就應當退出,才能擺脫虧損的陷阱,表明這些百貨企業開始了戰略調整。隨著零售業結構的優化,傳統百貨已成此行業中產能過剩的部分,淘汰反映的恰是市場需求的變化。零售業因占用貸款和政府資源少,進入和退出非常自由,極少催生僵尸企業。所以,百貨店的此輪“關店潮”,并不像很多媒體渲染得那么恐怖,反而體現了零售業的理性與活力,說明的零售業成熟地步入主動關店、理性開店的時代。

  自由進退本身,體現的就是經濟和行業的活力,有店關門必然意味著有店開張,有企業倒閉,才能為新企業騰出空地。所以我們看到,一邊是大量的百貨店關店,但另一邊卻是無印良品、Zara等品牌店的迅速擴張,無印良品在大陸已開152家店,據說未來每年還將新開30-35家店,Zara母公司短短數年已在大陸開設門店500多家。

  從此角度看,百貨業的“關店潮”,倒能給那些藏有大量僵尸企業的行業改革,帶來某些啟示。大陸的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等行業的虧損面,已達80%,產能過剩嚴重。大量僵尸企業仍盤踞市場難以清除。原因簡單,地方政府擔心GDP和就業壓力,銀行害怕責任和業績考核,都不得不通過財政補貼和貸款輸血的方式維持著。優勝劣汰原本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動力,如果連產品無競爭力、財務無力持續、資產無法抵債的三無僵尸企業仍能活得好好的,無疑是對市場經濟規則最大的諷刺。它破壞的不只是市場經濟的規則,也是對公共資源最大的浪費,甚至會扭曲整個市場的信用體現與價值判斷。比起那些布滿僵尸的行業,百貨業陷入“關店潮”,恰恰說明這個行業已進入健康和有序的市場經濟狀態,商業部對此也從未表示過任何擔憂。

  零售業出現的這種變化,確實應給一些地方政府帶來啟示。在很多行業的結構轉型中,政府只需做好市場機制的建設者,在要素轉移中,一切要讓市場說了算,別讓政府之手改變要素的流動方向。因為企業會在試錯中,自己找到方向。這種在市場中的嘗試,本身就能培養企業的創新精神與對市場的敏感度,這些都是政府之手無法帶來的市場智慧。企業只有經過了這種磨煉,才能在新需求、新市場、新技術、新業態和新需求中發現與創造出新的價值。這種行業結構的優化,必須是市場自主完成的,政府總想著計劃,只會適得其反。讓這些僵尸企業退出市場的過程中,政府應當做的,只是提供及時必要的社會保障政策,為勞動力的轉移提供政策便利與保障。

  雖然中國這一輪經濟探底,確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也應看到,網絡和高科技的普及,仍創造了大量的新產業和新業態,這些新產業中孕育著經濟的新動力,低迷中仍有亮點,疲軟仍能看到逆勢的成長。正如百貨業陷入“關店潮”,是在逼迫滯后的百貨企業進行轉型一樣,只有用新的服務與商業模式創造出新的價值,這些企業才能重新在市場立于不敗之地。產能過剩,彌漫各個行業,無非因為過去政府和企業只熱衷于投資,忽視了藏富于民的重要性。當投資遠遠超出了民眾的需求,不充分吸收這些過剩的產能,經濟就永遠無法輕裝上陣。百貨業不過是提前邁出了這一步。

來源:互聯網(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