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使用本來生活平臺的用戶突然發現,他們原本使用的本來便利APP變樣了。鈦媒體有部分用戶也向鈦媒體爆料,打開平臺時收到了如下一則“形似”通知的信息:
致最親愛的用戶:
難道“本來便利”關閉了?
在上述通知的頁面中,用戶已沒有可選商品,也就是說本來便利將從今天起不再提供服務。而據另一部分本來便利的消費者反饋,他們曾在1個月前就已經接到本來生活的通知,稱本來生活將要“把本來便利、本來生活兩個賬戶合并”。
今年以來,生鮮電商水深火熱,昔日受到資本青睞的多點(Dmall)高層更換、愛鮮蜂裁員等消息傳出。本來便利作為本來生活運作的一個O2O項目,在這樣的背景下,讓很多人產生了疑問:難道獨立生存了一年之久的“本來便利”品牌要被母公司本來生活放棄了?
記者由此采訪到本來生活方面的負責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員工告訴記者:“本來便利不是關閉,而是以「極速達」的模式整合進本來生活的B2C業務,本來便利的會員卡,也全部轉到本來生活網上。”
2016年是本來生活自創立以來的第四年,這家公司也在進行戰略調整,未來將重點發展B2C模式的本來生活網、P2B模式的本來集市和本來果坊三條業務線。B2C電商形態是本來生活誕生之初就有的模式,而P2B則是本來生活針對社區水果店和便利店的進貨服務產品。
本來便利是本來生活在2015年8月推出的一個O2O產品,后端是基于本來生活的供應鏈能力,前端則針對C端為實體店供貨,運作初期的想法是“一部分自營,另一部分為加盟”;根據本來便利承諾的服務,消費者從本來便利上下單,理想狀態為“一小時送達”——這和后起之秀的生鮮平臺“每日優鮮”等類似,都強調物流服務的效率之高。
本來生活創始人喻華峰在四周年慶典上發表演講時曾表示,自己早幾年曾去過美國考察,很喜愛美國連鎖便利店,他認為那樣的便利店體現的是生活質量的提升。本來生活創辦之初也有想法直接做零售,但彼時國內B2C電商正如火如荼地發展,最終并沒有選擇走實體店的形式。
但做生鮮品類的電商,難度比較大,業界經過摸索,形成幾種運作方式:例如像天天果園,最初以海外車厘子為主打產品而成名,隨后也有少量的線下店運作;本來生活也曾成功運作褚橙、柳桃和潘蘋果,隨后摸索O2O形態的電商;多點則是與實體商超合作,做他們的互聯網+的解決方;也有一些微商在運作生鮮電商時以地域為分銷點,前端進行C2B的定制模式,供應鏈端則采用原產地直銷到各地經銷商,各地經銷商再進行最后一公里配送。
生鮮電商難點之一除了同業的競爭激烈,原本的農貿批發市場一旦反撲效力也不小。據了解,僅在北京地區,最大的生鮮集散地新發地今年就頻繁開設新發地社區直供店,逐漸從過去只做批發生意的業態,轉變為直面C端消費者。
由于生鮮類產品交易量巨大,新發地價格晴雨表則是觀察市場菜價波動的參考,如今北京新發地也正在進行升級改造——也就是在互聯網方面提升交易市場的效率。
可見,無論從生鮮電商的創業項目競爭,還是傳統農貿市場的互聯網升級的切入,都增大了生鮮電商的難度。而此時的本來生活,從創業之初到現在獲得了C+輪融資,最近的一次融資消息大約為1.17億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