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生鮮電商市場變得步履維艱起來,美味七七、愛鮮蜂、天天果園等品牌也是破產的破產、關店的關店。生鮮電商正經歷新一輪的淘汰賽,不少已經“失聯”了。面臨市場和資金的窘境,曾經異常狂熱的生鮮電商開始進入“洗牌季”。有業內人士分析,對生鮮O2O來說,以互聯網方式整合提升傳統商戶,同時結合一定比例自營,可能是更適應當前市場的現實選擇。
生鮮電商現“關停潮”
進入2016年,曾被視為互聯網電子商務O2O創業藍海的生鮮電商行業,一大部分開始表現出疲態來。
7月26日還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廣冬棗,送優惠券,8月1日便宣布再過三天正式停業,生鮮電商果食幫的退場來得有點突然。果食幫聯合創始人張超表示,沒有找到能夠做大的健康商業模式,是果食幫選擇停業最重要的原因。
據悉,果食幫成立于2014年,曾經通過“一元吃水果”活動打開了市場。果食幫表示,最高峰時,其公眾號用戶數達到11萬,微信、APP和線下實體店服務深圳CBD及社區數十萬用戶。果食幫主要覆蓋深圳CBD區域。
就在果食幫宣布停業前一天,半成品凈菜電商青年菜君被曝拖欠員工工資并準備破產清算的消息。青年菜君聯合創始人任牧表示,存在投資方“跳票”的情況,但是破產的說法情況不實,青年菜君正在尋求快速獲得資金的方法,盡可能保障員工的權益。
公開資料顯示,青年菜君在2014年獲得來自梅花天使創投、九合創投的1000萬元A輪投資,2015年3元完成數百萬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聯創策源、平安創新投、真格基金。
另據《中國經營報》7月9日報道,愛鮮蜂或將裁掉30%員工,將全國1100人左右的規模縮減至700人左右,涉及市場、運營、客服、物流和產品等部門。有分析指出,裁員不排除是愛鮮蜂D輪融資尚未完成而采取的縮支減員策略。
盈利成為最直接的現實問題
盈利,是國內99%以上生鮮電商企業面臨的最直接現實問題。有數據顯示,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從2010年的4億快速增至2015年的540億,面臨萬億級剛性市場需求,當前生鮮電商滲透率尚不到3%,盡管市場前景樂觀,但在全國近4000家農產品電商中,僅有1%能夠盈利,7%有巨額虧損、88%略虧、4%持平,這意味著95%都在賠錢賺吆喝。
既要保持食品的新鮮,又要保證到達消費者手上的速度,這就對生鮮網站的倉儲、物流、配送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生鮮電商平臺最常用的物流方式就是冷鏈物流,冷鏈物流不僅能夠滿足消費者對新鮮食品的需求,還能夠使食物在運輸途中盡量減少損失和浪費。與一般常溫物流相比,冷鏈物流在運輸時效要求上更高、在建設投資上也更大,自然收費也要更高,所以逐漸成為生鮮電商平臺生與死之間最大的挑戰。另外,相較于服裝、3C等產品,生鮮產品無論從產品形態還是物流運輸都處在一個十分初級的階段。
在李志起看來,在生鮮電商N種死法中有幾種是特別典型的:“第一種:非常沉重,自建網點、供應鏈的運營模式把一些企業搞死了。第二種:資金斷裂,青年菜君就是案例之一。第三種:建倉、建店。行業里現在很喜歡建倉、建店,做O2O的模式。我認為O2O是個偽命題,建倉庫建得越多,虧損的壓力越大。”
平臺+自營或為出路
自營生鮮除了產品自身標準化、食品安全等問題外,采購、分揀、倉儲、物流等環節的建設,幾乎是把傳統批發商的工作又重復做了一遍。吃力不討好的重模式為何備受青睞?事實上,以撮合交易為特征的輕模式平臺類似淘寶,本身只搭建平臺,具體交易則需經銷商與餐廳自行完成。能夠在低成本情況下去完善、變革、整合原有的行業資源,實現行業整體效率的提升。不過,輕模式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餐飲供應鏈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難以保證兩端用戶的黏度。既然餐廳可以在平臺上與供應商交易,那也能在線下達成合作,這就會造成平臺型電商用戶的流失。缺乏對產品品質的把控也是這類輕模式平臺的短板。更重要的是,輕模式缺少壁壘保護,一旦有互聯網巨頭強勢進入會不堪一擊,被收購可能就是最好的出路。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表示,一直以來,餐飲行業的供應鏈都因龐大的餐飲市場而存在著巨大的商業需求,并由此催生出眾多復雜的利益關系。而且,中餐的原材料成千上萬,價格差異也很大,整合這樣的供應鏈條的難度可想而知。互聯網的出現讓整合餐飲供應鏈成為可能。雖然現在仍然處于萌芽階段,但隨著市場和行業的發展,未來很可能會出現若干家既具備強大的線上技術能力,同時又擁有豐富線下資源的企業,或許能解決餐飲企業長期面臨的供應鏈難題。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當前市場條件下,過重的全自營模式電商企業難以承受,而全部采用撮合交易的輕模式,企業又缺乏盈利點,因此,以撮合交易為主、輔以一定比例的自營,輕重結合應該是當前生鮮電商企業的現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