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年以來,公開報道中重慶出現變動的門店已有7個,百貨商場、超市賣場、品牌專賣店紛紛關門,傳統百貨如何破局蝶變?
傳統零售業(yè)實體店正經歷變局。9月20日晚間,業(yè)內同時傳出新世紀百貨公司注銷、卜蜂蓮花沙坪壩店疑似清貨關門的消息,繼2月份NOVO百貨關閉重慶最后一家門店,8月份北京華聯江北店關門、上海城東方商廈轉型、萬象城百盛店、大坪百盛店關門后,公開報道中出現變動的門店已有7個。百貨商場、超市賣場、品牌專賣店紛紛關門,傳統百貨如何破局蝶變?
變局:注銷+清貨 同一時間重慶兩實體商場陷關門疑云
9月20日晚間,重慶百貨發(fā)布的一紙公告引發(fā)了廣泛關注,公告稱決定通過吸收合并其子公司重慶商社新世紀百貨有限公司,新世紀百貨公司依法予以注銷。
華龍網記者聯系了重百相關負責人,他表示,新世紀百貨公司注銷,但商場不會更名,也就是說“新世紀百貨”這個名字并不會消失,詳細情況將在近期發(fā)布公告。
同一天,有公開報道稱,卜蜂蓮花超市沙坪壩煌華新紀元店賣場外,不少工作人員在車庫對超市物品進行打包整理。賣場內,大量貨架已被清空,多處商品補貨嚴重不足,日用品、洗漱用品等多類貨架上,零星地擺放著待售商品。超市內有多處“清貨”等標識,熟食區(qū)已經未營業(yè)。超市多位零售員、收銀員稱,該店計劃于本月30日關門。
傳統百貨門店陷入“關門”疑云,并不是剛剛才有的現象。
今年2月25日,NOVO百貨在重慶最后一家門店觀音橋商圈大融城店完成撤場工作。至此,于2011年正式登陸重慶市場的NOVO百貨全面退出。
3月初,百盛官方對媒體稱,因租期到期不再續(xù)約,大坪百盛店將于3月31日正式關閉。此外,南坪百盛店將于明年進行整改。
8月12日,重慶萬象城百盛店宣布,該商場將于8月31日當天營業(yè)結束后正式閉店。
8月15日,已經營業(yè)六年半的南坪百聯上海城購物中心百貨店東方商廈關門,將與上海城購物中心整合打造全新的購物中心。
8月29日,國內知名大型零售企業(yè)北京華聯重慶江北店發(fā)布公告稱,由于集團發(fā)展戰(zhàn)略調整,決定正式閉店,停止經營。
不僅僅是重慶,在全國范圍內,傳統實體門店也正經歷一場變革。
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發(fā)表的《2016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yè)關店統計》報表,2016年上半年,在單體百貨、購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業(yè)態(tài)中,22家公司共關閉了41家店鋪。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15家,大型超市26家,歇業(yè)店鋪的營業(yè)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
解析:傳統門店深陷“關門潮” 關店原因多種多樣
百貨商場、超市賣場、品牌專賣店紛紛關門,業(yè)內常常把店鋪關閉歸之于電商、成本、競爭等外部因素,其實,在關店的背后,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
■業(yè)績不佳止損 商場租金到期不再續(xù)約
記者發(fā)現,從百貨業(yè)態(tài)來看,部分門店關閉是因業(yè)績不佳,支撐到租金到期后商場選擇不再續(xù)約。最典型的就是今年3月31日關閉的大坪百盛店。該店被譽為重慶外資百貨第一店,已經在當地經營了約20年,當地消費者對該店頗有感情。
公開資料顯示,百盛已經連續(xù)三年業(yè)績滑坡及利潤下降,連續(xù)虧損使其選擇關店止損。從2012年至去年年底,百盛在中國市場至少已經關閉8家門店。
就在重慶關店的同時,百盛商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發(fā)布了2015年度業(yè)績報告,2015年其銷售額實現180.998億元,同比下降6.9%;同店銷售下降8%;實現經營總收益47.39億元,同比下降5.5%;商品毛利率為16.8%,下降0.7%;2015年經營虧損9450萬元,整體虧損1.83億元,同比下降174.3%。
■商業(yè)模式存挑戰(zhàn) 購物中心“去百貨化”
以南坪百聯上海城購物中心百貨店東方商廈關門為例,作為國內知名的百貨賣場,自2009年12月開業(yè)以來,東方商廈一直以百聯上海城購物中心主力百貨店來經營,與百聯購物中心同屬百聯集團旗下的百聯股份。
開業(yè)6年后,東方商廈悄然撤離。在購物中心調整經營定位時,主力百貨店也不得不服務于“去百貨化”的發(fā)展方向。百聯上海城購物中心方面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確認,東方商廈撤離后,將做大百聯上海城購物中心。
百聯方面相關人士表示,近年來,人們的消費習慣已經悄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體驗式購物日漸興起,原有的百貨商場模式受到極大挑戰(zhàn),加之電商等夾擊,百貨商場的日子越來越難過,轉型勢在必行。
■平攤店鋪早已過時 撤退也是一種戰(zhàn)略
近年來,我國百貨零售業(yè)競爭加劇,市場趨于飽和,百貨零售業(yè)平攤店鋪的經營模式遭遇困境。以重慶沙坪壩商圈為例,與卜蜂蓮花所在的煌華購物中心一墻之隔,是重慶本土超市巨頭新世紀,周邊不到500米的地方,扎堆聚集著沃爾瑪、家樂福、永輝、重百等大型超市門店。
今年2月,NOVO百貨在重慶關閉了最后一家店鋪,他們引以為傲的“買手制、自營模式”在百貨市場遇到了挫折。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底,NOVO百貨方面就曾宣布,將全面采取收縮策略。2013年11月關門停業(yè)的NOVO百貨解放碑國貿店開業(yè)三年多的虧損就達上千萬元,且一直未能盈利。
如此看來,百貨轉型并不只是單純的招商制還是買手制的問題,對傳統百貨而言,去品牌與強品牌同樣重要,不管模式如何,關鍵是商品與服務要迎合時代需求。有時候,撤退也是一種戰(zhàn)略。
走訪:門店細節(jié)凸顯消費體驗 百盛門店或還有調整
9月21日,記者走訪了百盛財富中心店和南坪店,一些門店做著秋裝上市換季的促銷,顧客不是很多。
商場經營情況怎么樣,或許可從門店開設情況中窺見。以眼鏡店為例,記者在財富中心店只看到一家店面,消費體驗并不好;而在南坪百盛,一層樓就有好幾家門店供選擇。
在購物體驗上,財富中心店可以選購的服裝品牌并不多,餐飲店也很少。晚上7點左右,商場露天停車場仍可輕松停車。
此前,重慶百盛負責區(qū)域營銷推廣的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百盛在重慶剩下的南坪店、財富中心店和萬州店將順應當地的消費變化進行多樣化調整。目前,初步方案已經出來了,但3家店會如何調整定位,還在等總部的最后確認。
方向:實體店該如何突圍? 體驗式購物成趨勢
曾經紅極一時的傳統百貨店紛紛關門,越來越多的百貨企業(yè)開始謀求轉型,聯姻電商、推O2O模式、提高自營比例……轉型路子看起來很多,但實體店究竟該如何從電商沖擊中成功突圍?
據重慶市商委9月17日發(fā)布的監(jiān)測數據顯示,中秋節(jié)期間,全市消費市場穩(wěn)中有進,餐飲、旅游消費趨火,主城六大商圈和重點監(jiān)測的商貿企業(yè)實現零售額13.57億元,同比增長13.6%。
構成消費增長的一方面原因是,各大商圈早早推出中秋、國慶促銷活動,品牌促銷、商品特價銷售、滿額減現等促銷活動不斷。另一方面,網絡團購、手機支付等線上線下融合促銷手段悄然興起,不僅方便了消費者,還積攢了人氣。
9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發(fā)布《流通藍皮書:中國商業(yè)發(fā)展報告(2016—2017)》指出,未來5年內,中國的商品交易市場有1/3將被淘汰,有1/3將轉型為批零兼有的體驗式購物中心,還有1/3將成功實現線上與線下對接。
《藍皮書》建議,應鼓勵百貨店探索改進傳統的盈利模式。如對部分熱賣品牌的品類和款式進行買斷營銷,以增強價格話語權,提高企業(yè)的盈利能力。同時,要做好線下線上結合,并進行全面流程再造,實現全渠道零售。
重慶市零售商協會秘書長李運楊在接受采訪時稱,隨著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未來,經營模式簡單、同質化嚴重、消費體驗差的百貨店的日子將越來越難過。“體驗式購物,是中國零售業(yè)未來發(fā)展的一個方向,建議這些實體商業(yè)交易市場瞄準顧客,做好定位,實施差異化競爭,做好體驗和增值服務。”
來自:華龍網 黃宇(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