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吉野家如何在破產重組、幾次面臨危機中最終崛起?

來源:互聯網       作者:互聯網       時間:2016-11-10

  核心提示:吉野家從破產到重組、幾次面臨危機卻最終崛起的經驗,也許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圖片來源互聯網

  11年時間,吉野家從3家門店發展到300家店,為何1980年會在一夜之間宣布破產?究竟中間遇到了哪些波折?他們忽略了什么最重要的部分?又是如何化解危機重新起航?

  吉野家從破產到重組、幾次面臨危機卻最終崛起的經驗,也許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吉野家創始人之一、擁有45年經驗的上垣清澄先生和我們分享了關于“日本小餐飲大連鎖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并重點分析了吉野家幾起幾落的歷程。

  1、大敗局:忽略顧客需求,吉野家在1980年宣布破產

  吉野家,無疑是從日本走出來的餐飲巨頭,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中旬,企業市值已達926億日元,員工將近6萬人,集團銷售1857億日元,年營收達到70億人民幣。其門店遍及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美國加州及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地,已在全球擁有超過1700間分店。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吉野家曾經因為高速擴張在1980年破產,并多次面臨危機!

  1970,上垣清澄進入吉野家,與當時吉野家的創始人松田開始合作。當時吉野家在日本只有三家門店,45年一線的實踐當中,他經歷了吉野家的風風雨雨。談起關于連鎖經營,他不禁感慨道:“做餐飲企業經營,即使方向沒有錯,但如果不順應這個時代,就會被社會淘汰。”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上垣清澄有了這樣的感慨?又是什么原因讓吉野家從3家門店開到300家門店的時候,一夜之間宣布破產?

  第1次危機:遺忘了顧客需求

  01、為追求規模效益,聚焦單品

  最早的吉野家是一個大眾食堂,里面產品很多,然而在上垣清澄進入企業的那一年門店只有一款牛肉蓋飯,這個爆款產品是怎么來的呢?

  第二代傳承人接手吉野家時,公司雖然產品眾多但銷量卻不好,他覺得既然這么多產品都做不好,不如至少把這里的一款產品做好,做成連鎖。因此通過末位淘汰,不斷優化,最終由客戶選擇剩下了一款牛肉蓋飯。

  當時的傳承人算了這樣一筆賬,如果一家門店有10%的利潤,作為餐廳已經很不錯,但如果做一個餐飲企業是無法生存的。如果想追求規模經濟效益,難道只有不斷的增加門店數量?要如何追求最大的規模經濟效益呢?

  他得出結論,產品少、食材聚焦,才能追求到規模經濟效益,因為只有食材越聚焦,浪費才能越少,采購量越大,費用才能更低。而做到這些,唯一的路徑就是將菜單聚焦,甚至聚焦成單品。

  從企業利益角度來講,做單品非常簡單,容易操作,沒有技術門檻,用人少,企業也能因此發揮出規模經濟效益,降低管理門檻,所以企業愿意聚焦單品、食材。但是他們忘記了,顧客需求永遠是希望能有豐富的選擇性。當企業的利益點和顧客的利益點產生對立時,要如何找到這中間的平衡點呢?

  02、食材質量降低,美譽度跟著降低

  單品聚焦有一個問題,一旦這個單一食材出現問題,對企業的打擊是致命的。

  1970年時使用的牛肉是日本國內本土產的七瘦三肥,七瘦三肥的肉產量非常少,內外部專家反復研究,如果使用現在的這種量產較小的食材無法做成連鎖,而且門店開得越多成本會越大。他們開始把視角放到世界上,進行全球采購。

  他們發現美國的牛肉又好又便宜,唯獨牛肉味道和日本相比稍差一些,且肥肉較多一些,如果說日本牛肉能夠做到10分,美國牛肉可以做到8分,雖然相差2分卻也并不難吃,因此為了開連鎖,吉野家采用了美國牛肉。

  當時那個年代兩國之間有貿易協議的,日本只可以從美國自由進口三種牛肉:一個是腌制肉,一個是風干牛肉,一個是內臟肉。

  吉野家開始研究,內臟肉打成餡料適合做漢堡,但是不適合做牛肉蓋飯。腌制肉,一旦進口到日本,鹽輕易去不掉,太咸了無法使用。最后他們選用風干牛肉,在鮮牛肉當中抽取5%的水后,作為加工食品,可以自由進口到日本,之后再還原水。

  但還原以后,五花肉中30%到40%的肥肉原來是出香味的,經過風干再用水還原,原本的香味卻還原不了,反而不僅顏色會變黃,還會有異味。企業一門心思為了追求最大的規模化經營,毅然決然和美國簽訂了一年合同,進口風干牛肉。

  但肉質加水還原后的口味達不到要求怎么辦?最終企業決定在日本牛肉的基礎上混入5%的美國牛肉,用這兩種牛肉做牛肉蓋飯。但即使只混用了5%,異味也仍然存在。顧客品嘗時發現不是特別好吃了,銷量開始下降。

  但此時,因為跟美國簽的一年購貨合同,每個月源源不斷的風干牛肉在倉儲中心存放不下,需要強制門店進行銷售。所以門店的做法,就從原先規定的95%日本牛肉和5%美國風干牛肉的標準,變成了不斷增加進口牛肉的混合比例,造成牛肉飯越來越難吃。

  吉野家的單品模式使用的第二大類食材是大米,大米越洗越好吃,吉野家門店很少的時候,每個門店員工都是自己親自洗米。在門店數量不斷增加過程中,員工親自洗米造成了人力和成本的極大浪費。他們開始考慮,是否能把在門店洗米的過程省略掉,從而節省成本?

  如今無洗米技術已經很發達了,但是在當時無洗米技術不是很發達,經過碰撞式處理過的無洗米味道要降低很多。包括當時的第三樣食材醬汁,品質波動也很大,為了保證均勻品質,他們把所有門店調的汁全部挪到中央廚房統一調汁配送。

  在中央廚房加工汁每天給門店進行配送,當時管理層認為,每天從中央廚房向門店配送大量的水,因為煮牛肉飯的汁99%都是水,就是加了一點條條,所以從中央廚房每天向門店配送水的成本非常大。

  然而為了節省煮牛肉飯汁的配送成本,企業就決定在中央廚房做好的汁濃縮以后配送到門店,即使濃縮以后里面的主要成分還是水,還是每天從中央廚房向門店配送水,配送成本依然較高,有沒有更好的配送方式解決物流成本?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聽說美國一家公司擁有將紅酒粉末化的技術,吉野家派人到美國考察這種技術,如果紅酒都能粉末化,那他們的汁也可以粉末化,可以延長保質期,同時降低物流配送成本。

  從企業競爭角度來講,降低成本,追求高效率化、追求規模經濟,當時的吉野家整體方向都是對的,但是在正確的方向基礎之上,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并不匹配,包括加工技術的不匹配,做了十年、十五年以后要做的事情,結果可想而知。

  第2次危機:單品最大弊端顯現

  01、第二產品非常重要

  在2002年時,吉野家又遇到了它的第二次重大的危機,美國瘋牛病出現了。

  因為無法從美國進口五花肉的食材,導致吉野家的經營困難。人們發現,做單品最大的好處是規模效應,易于管理,但是做單品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食材風險。2002年吉野家因為無法進口食材,且沒有開發第二產品,造成主力產品無法銷售,沒有可用的替代品,經營陷入困境。

  當一個企業有盈利能力時,一定要做第二產品、第三產品的開發,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為何吉野家當時沒有開發第二種產品呢?研發團隊研發出的多種產品一到上菜單的時候幾乎都被砍掉了,因為一碗牛肉蓋飯效益是最大的,開發一款產品不但花費資金、物力,最終也賣得未必好。

  仍舊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企業并未開發出第二種產品,這時,當瘋牛病出現時吉野家就沒有了應對單一食材風險的能力。

  02、價格戰是在拆自己的臺

  餐飲行業是相互學習、相互模仿的行業,在日本很多餐飲企業都是相互學習,都是在研究對方企業大賣產品、好的產品,在日本以一款牛肉蓋飯為主打產品就有四個產品集團,都是做的這一個,當你的產品同質化很嚴重的時候,唯一的競爭手段就是價格戰,因為產品的品質、口味幾乎大家都已經很同質化了,剩下就是價格戰。

  在產品同質化過程中,打價格戰過程當中,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互相降價過程中,最后形成消費者心理價位。而在日本一款牛肉蓋飯在消費者心目中價格只有300日幣,任何一家賣的牛肉蓋飯價格如果超過300日幣,消費者就會覺得不值,造成企業沒有利潤空間。

  以吉野家為例,2002年美國發生瘋牛病時,牛肉蓋飯賣不了才開始研發新產品,比如豬肉蓋飯、雞肉蓋飯,使用豬肉和雞肉的食材,但是在消費者心目當中,牛肉價格高于豬肉和雞肉的價格。

  但在實際經營時,吉野家牛肉飯的價格只有300日幣,而豬肉和雞肉蓋飯卻賣400到500日幣,低廉的食材反而賣到很高的價位。消費者到超市里發現雞肉最便宜,接著是豬肉,牛肉最貴,但到吉野家一吃飯,最貴食材的牛肉飯卻是最便宜的,這讓消費者都覺得很奇怪。

  可能在區域不斷連鎖,跨區域過程中,人們都會考慮到,產品嚴重同質化時,只能打價格戰。上垣清澄:“我個人不贊成打價格戰,因為我們要給顧客提供價值,而不是價格,我們假想了很多競爭對手不斷打價格戰,打的過程當中其實是自己在撤自己的臺,自己把自己的品類、行業做亂了。”

  03、找到顧客和企業的平衡點

  在經營管理中,一味追求餐企自身的利益點而忽視了消費者需求,造成了日本吉野家當時營業額的迅速下滑,而企業卻茫然不知,仍在拼命擴張、拼命追求自己的規模經濟效益。

  現在可以發現,仍然有很多餐企面臨著跟當年吉野家十分相似的狀況,大家都站在了企業利益角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規模效益化,盡管他們的方向都沒有錯,但卻徹徹底底忽略了顧客需求。

  顧客需求好吃的產品,這是顧客需求跟企業需求截然相反的地方,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是品牌能否做成百年企業的關鍵點。

  2、破產重組:回歸原點,順應時代最終崛起

  經過了兩次危機,吉野家在1980年宣告破產。并且經過重組再建,于1983年重新調整回到了大眾視野中。再建的時候他們選用了新鮮的牛肉,所有汁在門店重新調,米在門店重新洗,之后于2000年上市。

  企業破產后的重組靠的什么?面對這四個問題,上垣清澄清晰的用四個字做了概括:回歸原點。

  顧客需求的就是一份好吃的飯,吃不出工業化的味道,因此吉野家針對食材的處理方式又回到了從前。并且從這一刻他們開始重建,不斷提升食品加工技術,包括設備,然后在最恰當的規模狀態下一點點導入工業的做法。

  在做企業過程中,不但要考慮到企業的需求,也要考慮到顧客的需求。當餐飲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消費者一定是追求好吃的產品,而不是去吃吉野家,而是吃吉野家好吃的牛肉蓋飯,他們的需求是吃到一款好吃的產品。這也是這次大會的主題,匠心,回到初心,回到原點,為顧客提供好吃的產品、舒適的服務,這才是餐飲行業應該做的。

  此外,上垣清澄認為,餐飲企業要認清什么是最佳規模。他認為,發展餐飲連鎖時,一定是會追求規模經濟效益,目的是降低成本,做標準化統一管理。但什么樣的規模可以做到?還是需要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最佳規模。

  “正餐、簡餐和休閑餐、快餐,其面積、平效、人員配置都各不相同,每一類都有屬于他們的最佳規模,規模小了發揮不出規模經濟效益,過大了容易產生浪費,同時還要看時間結點適合做什么,過快過慢都不可以。最佳規模就是跟企業自身匹不匹配。”

  紅餐結語:來自于東瀛的餐飲集團吉野家的變化與發展,代表了日本餐飲名企幾十年來經營教訓的反省整飭,并整體上顯示出日本餐飲企業家轉型創新的戰略膽識和氣魄。這對于正處于大洗牌中的中國餐飲企業,也有相當的借鑒意義。但我們的餐廳面臨困難時,理性判斷,如果方向錯位了,應該及時調整,絕不能怨天尤人,找其錯位的原因。

  來自:紅餐網(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