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支撐著自己前進的文藝夢想固然是好事,但舍棄了商業基礎的夢想,最后也只能是一種空洞的設想。
圖片來源互聯網
這個世界對文藝青年來說,可能有些太殘酷了。
我的理想是攢夠錢后,開一家咖啡館,有大大的落地窗,再養一些貓咪,播著音樂,有淡淡的書香和輕柔的音樂...
地段選在哪里、租金多少?雇多少員工,給他們上社保嗎?怎么去推廣?
哈?我沒有想好這些。
這是很多文藝青年的典型思維。
這么多年下來,書店、花店、咖啡店差不多已經成了絕大多數文藝青年的三大商業理想,“攢夠錢了,就去開一個”成了大家的口頭蟬。
理工男掌握著技術,一批批打著互聯網+旗號的公司如雨后春筍般聳立起來,留給文科生尤其是文藝青年的選擇卻寥寥無幾。越來越多的文青也有商業上的追求,于是投入到開店做生意的大潮中。
開什么店呢?書店,花店,咖啡店無疑是文青們的最愛。
無論是書店,花店,還是咖啡店,這三者都象征著一種歲月靜好的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自己內心深處那種歲月靜好的理想國狀態。
然而開書店,花店,咖啡店真的能養活自己嗎?
以開花店為例,從整體社會環境來上說,這幾年不少高端消費場所關閉轉型,直接導致了商務用花、會議用花一減再減,再加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花店蔚然成風,這對很多實體花店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盡管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人們開始對生活品質有了一定的追求,也支撐了一定的到實體店購買鮮花的剛性需求。但是很多人卻只考慮了用戶體驗,卻忽視了運營成本。
開一家線下花店,首先最重要的是選址。花店講究的客流量,而是這又屬于精神消費,所以很多人選址都會選在靠近收入較高,生活方式比較前衛時尚的客戶群邊,而這也意味著所開花店的店鋪租金相對來說會比較貴。
開實體花店你還要考慮到人手的問題,只要是稍微有點規模的花店,一般都是由三種人組成,一種是老板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花藝基礎),一種是固定的服務員,另一種是兼職人員;而這都是需要店主承擔的人力成本。
當然,這也意味著花店的生意很難做大,很難做成規模化的連瑣門店。一旦店鋪增多了后,老板不再親自管理時,花店的經營水準將大幅降低,這對于本來就盈利微薄的小店來說,將形成很大的挑戰。
開花店無疑還要考慮到物流成本(所開店面離你的供應商是否比較近),時間成本(鮮花品類是否齊全,是否應季),花材成本(你從供應商處拿到的花材是否能壓到最低)等等。
而這些,恰恰都是熱血的文青們所容易忽視的。所以開店開到最后不免感嘆:歲月靜好只是暫時的,人生多半還是艱難的。
與實體花店一樣,實體書店同樣受到挫折。電子商務的興起,網絡書店應運而生,分流了大部分的讀者。京東,當當,亞馬遜等平臺還時不時的推出推出“買200減100”“半價售書”等優惠活動,使得實體書店的消費者紛紛轉向網購。
以在一二線城市開家實體書店為例,店鋪租金和購買一系列配套的物品等就需要20萬起步,這還不包括相應的人力成本。而與之相對的網絡書店經營成本較低,因此圖書價格便宜,更容易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傳統連鎖書店都在轉型成書咖,其盈利模式主要是靠一些附屬品來賺錢,比如餐飲,創意文具,盆栽,熱門書籍的IP手工形象等等,而這些是目前剛起步的小書店所不能做到的。
書店,花店,咖啡店,成了殺死文藝青年們的三種商業方式。當文藝青年們辛苦工作幾年,為了心中的小理想而孤注一擲時,通常沒想到在殘酷的商業世界里,這只是一種飛蛾撲火的行為。
打消自己浪漫訴求的想法吧,咖啡館就是餐飲業,事無巨細而且很苦很累。開書店就是意味著,你要研究如何賣出更多的衍生服務。而開鮮花店,你就要接受早起摸黑,兢兢業業打理并賺取微利的現實。
支撐著自己前進的文藝夢想固然是好事,但舍棄了商業基礎的夢想,最后也只能是一種空洞的設想。
來自:我們商業(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