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上午,在上海市衡山賓館,一場事先經過嚴格保密和策劃的發布會,拉開了百聯集團與阿里巴巴戰略合作的序幕,也著實挑動了業界的神經。
從入股銀泰到與蘇寧換股,從推出喵街到入股三江購物,阿里將布局怎樣一盤顛覆傳統零售的大棋?而線下零售依托線上又能否走出個“柳暗花明又一村”?阿里未來是否會入股百聯?未來的新業態又會是怎樣?一連串問題,且看下文:
阿里:聯姻百聯,布陣新零售棋局
2016年,中國實物商品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近4.2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2.6%。也就是在這一趨勢下,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他在講話中表示,盡管在未來三年到五年內,電商企業還會保持高速的增長,但是十年之后新都市的商業圈應該是怎么樣的,還不能確定。
不過,雖然馬云口口聲聲把2017年叫做阿里巴巴新零售的元年,并且把與百聯的合作看作是發力新零售的標志。但其實,面對線上紅利消退,“淘品牌”開始大批線下開店,早在三年前就已經按耐不住開始布局,跌跌撞撞地滲透線下商業了。
阿里的新零售戰略棋局:
2014年,阿里巴巴戰略入股銀泰商業,開啟百貨業線上線下全渠道的融合探索。
2015年8月,阿里巴巴集團投資約283億元人民幣參與蘇寧云商的非公開發行,占發行后總股本的19.99%,成為蘇寧云商的第二大股東。
2016年11月,阿里巴巴投資21.5億元,將浙江連鎖超市龍頭三江購物攬入懷中。
2017年1月10日,阿里巴巴宣布與銀泰商業創始人沈國軍聯合向銀泰商業提出要約收購,雙方總共斥資177億元收購公司股票,收購完成后,阿里方面持有公司股份由原來的28%提高到74%。
2017年2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與百聯集團在上海宣布達成戰略合作。
為什么是百聯?
在發布會現場,馬云明確示愛:“如果說要有一個城市能夠代表改革創新和發展的高度,我覺得只有上海。”
“百聯的名頭很大,可以說是中國國有商業中的老大。”資深零售專家丁利國表示。在他看來,阿里目標鎖定上海后,百聯無疑成為最佳選擇。
毋庸置疑,上海不僅是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也是商貿流通最為發達的城市。據上海市商務委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球340家跨境零售企業中,已有180多家入駐上海,數量僅次于倫敦和迪拜列全球第三。
而作為上海市國資委全資擁有的大型零售企業,百聯集團不僅坐擁半條南京路(包括第一百貨、永安公司、東方商廈、第一八佰伴等),還擁有消費者熟知的世紀聯華、華聯吉買盛、聯華超市、快客便利等超市便利店品牌等,全國范圍內有4700余個網點,其中約有七成位于上海。
可以說,作為中國傳統線下零售最為發達的城市,拿下上海,就拿下半個中國。而拿下百聯,則可以算是拿下上海。
百聯:傳統零售待解救,合作實現完美互補
受電商沖擊,傳統零售的日子真是越來越難過。據最新財報顯示,百聯集團旗下的百聯股份2016三季報凈利潤7.46億同比下降37.8%。聯華超市則在近期發布了盈利警告,2016年全年預計虧損4.4億元至4.8億元,這已是它虧損的第二年。
雖然百聯集團也成立了專注于電商平臺的i百聯,還投資了第三方支付平臺安付寶。但是,百聯所做的嘗試成效并不大。
對于選擇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的原因,百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葉永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百聯系商業零售企業,眾所周知消費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個變化即新消費時代的到來。基于此,必須要有新的這樣一個模式來順應這個新的消費時代,這是百聯和阿里巴巴合作非常主要的原因。
阿里與百聯的聯合當然是筆雙贏的買賣,互聯網商業模式分析師郝智偉分析,阿里巴巴的新用戶增長目前已進入瓶頸期,需要從線下來延伸新用戶的增量,同時把老用戶的深度從線上搬到線下,這樣不僅知道線上的數據更了解線下的數據,才能把商業做得更全面。對百聯集團來說,它亟需阿里的大數據賦能等來幫助它做深對用戶的理解,然后把相關的以用戶為中心的東西做下去。
馬云表示,阿里巴巴擁有足夠大線上零售市場,而涵蓋百貨、超市、便利店、購物中心等線下零售業態的百聯集團擁有足夠大的線下市場,雙方的合作可以形成完美的互補。
解讀:六大領域究竟怎樣合作?
據悉,阿里與百聯雙方將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在全業態融合創新、新零售技術研發、高效供應鏈整合、會員系統互通、支付金融互聯、物流體系協同等六個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這六大合作,前三個是重點,后三個是標配。
1、全業態融合創新。
業內人士解讀,雙方聯合開出新的門店,將優先對百聯已有門店的改造。而已經具有高度全業態的百聯,為達到更好滿足顧客需求的條件,也將開出新的線下門店。如同在生鮮品類基于顧客需求滿足而誕生的盒馬鮮生,阿里會在其他不同商品品類協助百聯開出更多“盒馬”,或者說不一樣的“盒馬”。
2、新零售技術研發。
依靠阿里多年來積累的人工智能、智能支付、物聯網、物流技術、大數據運用等應用型新零售技術。在確定優先開新店的策略后,新店得以確保實時感知并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可行性。
而一旦這些新技術在雙方開出的新店發揮巨大效力,完善流程運轉,阿里將有足夠把握向全國以及全行業、全社會推廣復制。這點,也符合馬云對牽手百聯的“上海是橋頭堡”的定義。
3、高效供應鏈整合。
當顧客在百聯原有全業態線下門店依然存在購買及體驗不足的困境時,擁有全國最多商家及商品資源的阿里,則是對百聯原有供應鏈極大的補充。
4、會員體系互通。
傳統零售業的會員顧客,對商家的忠誠條件與電商會員顯著不同。更多是基于門店地理坐標、門店在售商品價值(價格、品質、服務)與體驗所構建的一套完善生活需求與習慣。
阿里巴巴經過銀泰線下改造的經驗來看,單純將線下顧客發展為線上顧客,違背了顧客對線下環境體驗和商品購買相結合的實際需求。
為了避免在銀泰上的錯誤,百聯原有的會員除了在百聯旗下門店獲得阿里優質商戶及商品資源,還能透過阿里原有針對顧客權益維護的高效客服機制,讓所有線下交易也可以線上全程可追蹤,保障每個百聯會員的購物權益得到提升,實現門店客服能力的提升。
5、支付金融互聯。
從盒馬鮮生排他性的只選支付寶作為購物支付工具來看,阿里牽手百聯后在支付層面的改造,引入支付寶無需有任何疑問。
具有一定意義的變化,或許是百聯原有的供應商能夠獲得螞蟻金服對供應商快速到賬的短期融資服務,以及顧客在門店獲得等同淘寶/天貓購物的多樣性金融手段。比如在百聯購買一件衣服,也可以用“花唄”免息分期還款。
6、物流體系協同。
從菜鳥網絡固有的業務發展需求來說,引入足夠過社會化物流資源,本來就是菜鳥網絡自身的業務拓展需要。阿里此次與百聯的合作,順便引入百聯原有成熟的物流倉儲體系,可以看作類似戰略合作固有的標配合作項目。
猜測:阿里未來是否入股?
在上海推進的國企混改中,百聯集團被視為改革龍頭的標桿。事實上,上海市政府也對此次合作寄予厚望。昨天,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周波在現場見證了簽約儀式,他表示,希望兩家公司能夠攜手全方位合作,成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創新的一個典范。
事實上,阿里巴巴和百聯集團此前就已有合作。去年底,永輝超市就發布公告指出,以總價9.5億港元將持有的聯華超市全部股權(約2.37億股,占總股本的21.17%)轉讓給上海易果,而后者則屬于阿里巴巴系。
多位業內人士預計阿里巴巴將來可能有進一步動作。胡春才表示,目前來看并不排除阿里巴巴會和百聯集團在股權合作上的可能性。“百聯還有百貨板塊等,阿里巴巴可以整合銀泰集團,百聯也有這樣的想象空間。”
丁利國分析,“百聯最大的問題是體制問題,和阿里巴巴僅僅是戰略合作對百聯的體制轉型作用不大的。”
曹磊也指出,隨著上海國企改革的推進,不排除阿里巴巴未來會參與百聯集團混改的可能性。據悉,馬云、馬化騰都曾與上海國資委恰談過相關事宜。
更有一些資深業內人士為,“國資既不能流失又要做大做強,這時候除了找一些和互聯網新銳一起合作,相信百聯目前是沒有什么更好的解決辦法。”
未來:孵化出大家都看不懂的業態?
對于什么是新零售?葉永明認為,新零售不僅是線上線下的融合,更是以互聯網和物聯網、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領先技術為驅動,面向線上線下全客群,提供全渠道、全品類、全時段、全體驗的新型零售模式。
“如果雙方合作孵化出很多大家都看不懂的業態,我想路子就走對了。”張勇的回答看似模糊卻很實在,在他看來,最終衡量阿里巴巴與百聯合作成果的,“就是看能不能產生大家覺得似像非像、但卻從來沒見過的,它像商場又不是傳統商場、像購物中心又不是傳統購物中心,它是一個消費的社區又是一個吃喝玩樂的中心,又是一個消費者連接的中心,又是一個一個新的社區、社群,真正基于消費多場景提供便利。”
據了解,雙方合作的第一步可能會從社區超市起步,涉及到支付寶、口碑、生鮮等O2O業務。對于如何判斷合作的成?。繌堄路Q,如果未來能做出一個大家從來沒見過的、似是而非的商業形態,成為吃喝玩樂的中心、連接消費者的中心,進入社區服務的中心,就證明路走對了。
文章來源:優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