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上海等地U掌柜用戶在網上爆料稱,生鮮電商平臺U掌柜服務品質嚴重下滑,購買的水果出現質量問題,但客服接到投訴后卻沒有作為。眾所周知,一旦用戶在生鮮電商平臺服務體驗較差,再次購物的幾率就會降低。面臨業務調整困境的生鮮電商平臺許鮮網,就曾因此失去過大量用戶。
從最初用自提、低價等噱頭打開市場,到如今傳出供應鏈斷裂、融資失敗等消息,許鮮演繹了一場生鮮電商由盛而衰的發展歷程。縱觀生鮮電商行業,可以說用“遍地哀嚎”這個詞來形容。生鮮電商的日子不好過,身處危機的不僅僅只有U掌柜和許鮮。如何降低成本,實現盈利變成了眾多電商們所面臨的一個難題。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近日發布《2016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6年國內生鮮電商整體交易額約913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80%,2017年整體市場規模可達1500億元。然而,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則是巨額虧損。
從2014年資本的“大躍進”到2016年整個生鮮行業的“洗盤”,因為算不過賬而死去的生鮮企業不在少數。2016年國內的生鮮電商的死亡名單有將近14家生鮮電商企業倒閉,而沒有倒閉那些生鮮電商,可謂是茍延殘喘。由此,是否有一個明確的盈利模型,在2017年的生鮮圈內無疑是資本最為關注的一點。
果樂樂創始人陳功偉表示,“面對線上倉儲、打包、配送等流程,線下房租、人工、用戶不斷減少,生鮮電商們面對的困境其實是一樣的。”
通過現有的營銷手段,尋找有消費能力的客戶群,這是生鮮電商平臺變革的第一步。當然,冷鏈物流的建設也是生鮮行業變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當前阻礙生鮮電商盈利的最大兩個關鍵問題是供應鏈與基礎設施。”凍品在線CEO林志勇稱,在供應鏈方面,生鮮的源頭處于高度分散,因此,整合的難度以及標準化難度都非常高,在這方面,對生鮮電商來說面臨不小的挑戰。
在基礎設施方面,林志勇說,包括倉儲配套體系(冷藏、冷凍、包裝等)以及最后“一公里”配送都不完善。另外,在物流配送、推廣、引流、流量等方面的成本也相對比較高,所以說生鮮電商平臺盈利的幾乎沒有,即使有盈利,也是寥寥無幾。
一位在傳統零售企業主管物流業務的業內人士表示,想要打造一套完整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因此在傳統零售行業,不少企業選擇將冷鏈運輸交由第三方公司承包。而對于電商企業來說,“朝發夕食”的物流配送服務日漸成為標配,自建的物流體系更利于企業對服務和運營效率的把控。因此,生鮮電商只能在重資本投入的荊棘路上緩步前行,或是謹慎挑選合作伙伴。
雖說冷鏈物流的成本高昂,但生鮮電商平臺完全可以借鑒線下生鮮零售店的做法,降低生鮮的物流成本,以此提高生鮮電商平臺的核心競爭力。
對于生鮮行業來說,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而在以線上線下融合為特征的新零售時代,線下流量入口和物流配送中心價值開始凸顯。
近年來電商市場逐漸成熟,線上用戶增長慢,加上用戶消費習慣的滯后,使得傳統生鮮電商不得不向線下探索,以期獲得更多的線下流量。開設線下門店使得配送員得以在附近門店就近采購和配送,提升了用戶體驗。例如有些生鮮電商通過“前置倉+分布式庫存”,配送效率提高,成本也大幅降低。
生鮮電商行業的發展,需要對現有的經營模式和客戶群體進行重組。不然,一味粗暴的復制其他垂直電商行業的生態模式,結局恐怕只有死路一條。
對于生鮮電商所面臨的多重困境,有多位業內觀察者建議,各企業應避免各自為戰,可合作建設公共物流體系,破解物流難題。生鮮電商企業應建立一個公共服務體系,消除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促進平臺、政府和種植戶形成聯盟,實現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