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商業的“溫度”正在回升。據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2300家典型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1%,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3.3個百分點。在新的市場環境下,一些實體商店選擇了“小而美”的方向為自己贏得了生存空間。有些獨具創意,有些充滿情懷,有些更加細分……這類實體店不同于大型商超的標準化、大而全,它們帶給消費者更多元的消費體驗。
無論銷售額數字如何好看,面對來勢洶洶的電商,實體店經營壓力與日俱增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此前發布的《2016年中國百貨行業經營狀況統計報告》,行業銷售增長繼續下滑,銷售降低的企業占53.73%;201家百貨零售企業銷售整體增長水平為4.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7個百分點。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會長楚修齊表示:“進入2017年,中國百貨零售業開始面臨更加深層次的變革挑戰。”實體零售是“閉店止損”還是“升級改造”,面臨關鍵選擇。
那么,重壓之下,實體店拿什么和電商拼?
業內普遍認為,實體店與電商博弈,要亮出自己的優勢,對付對方的短板。相比實體店,電商確實擁有著商品種類多樣化、方便快捷、無店面租金等優勢,但實體店之所以能在電商的沖擊下屹立不倒,就是因為實體店的真實存在能夠讓消費者參與其中、并真實體驗。現在不少消費者選擇在實體店試穿衣服,然后再從網上購買,這一過程中,實體店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體驗店”,與電商的物理空間缺失有著明顯的界限。
不可否認的是,場景化營銷是實體店的最大優勢,“硬件+氣氛+人與人的互動”,所有元素加在一起構成消費場景,讓消費者獲得與網上購物不一樣的體驗。
尤其是80后、90后、00后消費者,追求個性、創意、時尚,對價格敏感度不高,而更看中互動式消費體驗——通過對產品的試用體驗,提前對產品有真實的感受;將產品、品牌的理念特質融入到娛樂當中,以娛樂體驗拓展產品體驗的層次與深度;重視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多重綜合感受等。從許多年輕人不惜排兩小時隊購買一杯網紅飲料就不難看出這種消費新趨勢。捕捉消費需求的細微變化,充分發掘消費體驗潛力,應是實體店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
對消費者來說,實體店里最吸引他們的就是里面豐富的娛樂業態和良好的感官體驗,“現在的購物中心裝修很時尚,各類美食、美容護理、書店、花店等應有盡有,有的還經常會有藝術品展覽,可以免費參觀,在里面走走是一種享受。”有顧客表示。
況且我們發現線上的銷售也已遇到瓶頸,線上體驗創新不足、高端商品購買力缺失、競爭不斷加劇等問題,致使很多電商轉戰線下,重新在線下開店。
在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大規模興起,消費者更加看重商品個性特征以期展示自我的新消費時代,不但大型商圈要比過去更注重消費體驗,小門店也一樣。無論賣創意、賣情懷,還是賣服務、賣細分,總之要圍繞體驗做文章。把用戶思維落地與升級,把消費者放在首位,通過換位思考,真正做好體驗,或許才能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