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人John Wanamaker在1912年于美國費城創立了Wanamaker’s 百貨商場,他曾說創立百貨的最初夢想,是將購物作為一種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形式。這種想法在今天被越來越多地實現。
那時在Wanamaker’s,人們需要經由一道高挑的科林斯柱式門廊走進去,在一座宏偉的羅馬多立克柱式庭院、一座華美絕倫的埃及廳堂,以及拜占庭時期、英法帝國時期、新藝術運動等各種時代風格的廳堂里看到商品。被販賣的商品,與古典繪畫作品、充滿異域風情的藝術品陳列在一起,猶如通往世界的神奇大門。在這里,那個文化熏陶“鼓舞大眾”的理想,成為了一門實實在在的生意。
看到歷史并從中找邏輯,那些跨時代的商家所留下的“奧秘”,似乎在經歷了商業快速發展和變革之后,又再次回歸并被印證,我們可以想到兩種模型的演變。
一.自家的客廳。
網購時代,互聯網的廣度于實體空間而言難以達到。但在有形有物的建筑里,購物中心能夠通過改變成為人們的生活暫離區。我們開始學習通過提供多樣的便利設施與服務,增添著有趣的樣貌,對零售體驗的“物質”的本意加以軟化,以此凸顯真實觸感,將冰冷的物品融進有著熱度的真實生活的體驗。
亞里士多德說:“人們為了生存來到了城市,為了生活的更好,留在了城市。”人們對多彩城市生活無限憧憬,在城市綜合體里被更加精準地體現。
為何我們將日本的購物中心設計作為商業空間設計典范?因為在日本,每一個魔鬼細節都能直擊人的需求。今年,RET睿意德商業環球之旅的日本站,前去考察的伙伴們深有體會。就以全球第一的日本衛生間來看,會根據不同需求的人群進行設計。比如兒童專用廁所,有不同的尺寸便于不同年齡的小朋友使用;而對于帶孩子外出的女性,單獨的衛生間里都設置了“寶寶椅”,甚至是“換尿布臺”;如果需要幫助或者身體不適,可以按下衛生間的緊急按鈕,請工作人員前來幫助;就算在偏僻區域的衛生間,也會被打掃得非常干凈,就像在使用自己家中的衛生間。
過去,追求“大”是購物中心的風尚,意味著多種多樣的選擇似乎能夠包含整個世界。但隨著人們生活和思維方式改變,出現逆城市化、城郊化,商業形態從城市中心商業轉變為社區商業。社區商業是區域成長過程中的陪伴型物業,以“家”的概念打造的社區商業在場景設置中具備了天然的情感優勢。
我們可以如此理解:綜合體成為了城市人群家居空間在社會功能中的延伸,表現在,時尚溫暖的視覺設計、便捷貼心的細節設施。就如同我們在自家的客廳,在舒適的沙發上翻開一本時裝雜志瀏覽華麗的商品。當一切細節舒適便捷,使人們在情感的維度上連接了家的意義,人們就愈發找不到理由離開這個舒適的“牢籠”。也可以想象,當在一個像家一樣的氛圍里展示一件華美的奢侈品,商品化的特征就突然被稀釋,產生了尊崇獨享的感受。“家”的另一層含義是私密,而私密永遠被向往。
二.新型文化空間。
我們認為,藝術與商業,不是借勢,而是共生。藝術在變現壓力下,進行自身的挖掘與延展,從而實現與商業的更好融合。從更大的尺度來看,融合的范圍甚至可以擴大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在購物中心飽受“同質化”詬病之時,用藝術品來克服消費者對購物中心的審美疲勞,既能突破藝術“被仰望”的格局,又讓公眾在購物休閑時不覺乏味。購物中心和文化藝術相結合可以進行差異化競爭,吸引消費者更多地停留在購物中心。
樂蓬馬歇百貨在過去的200年之內,它始終都烙印著藝術與文化的標簽。這里是最早設立畫廊的百貨商場,早在1985年它就有了自己的畫廊。在商業氣息濃厚的場所里,樂蓬馬歇卻做到了人文生活融入其中、相互平衡,這融合令人難以抗拒。
法國文豪愛彌爾·左拉(Emile Zola) 在1883年撰寫了《婦女樂園 Au Bonheur Des Dames》一書,以巴黎左岸的樂蓬馬歇為背景的長篇巨作,左拉筆下的樂蓬馬歇是能讓女士們為之瘋狂的“一個顧客云集的商業大教堂”。為何能被譽為“教堂”?因為這里每一寸空間都被巧妙得利用起來,激蕩著創意靈感和優雅奢華的生活氣息。
2016年至今,樂蓬馬歇有四次“奇幻藝廊變身”。
艾未未:“兒戲”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在樂蓬馬歇做了一場名為“兒戲”展覽,就是小孩子的游戲的意思。艾未未參照了《山海經》,選取了其中的24個人物和傳奇生物,采用了傳統的紙風箏的制作手法,利用竹子的柔韌性和絲綢的輕盈,把它們用一組大小不一、由竹子與半透明的白色絲綢扎成的立體神話雕塑,懸掛在商場里面,透過百貨商店的櫥窗進行展示。
Edoardo Tresoldi:“AURA”
Edoardo Tresoldi 被福布斯評選為世界30位30歲以下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在 Le Bon Marché 的中央大廳,Edoardo Tresoldi 建造了兩個外形相似但用材各異的穹頂形裝置。一個用金屬網絲制作,象征著形狀的靈魂,另一個世界的飄渺維度。AURA 以新古典主義和文藝復新時期的意大利宮殿為靈感,企圖建造“廢墟式建筑”,即將時間的流逝與物質的轉換固化為影像,將古典的形式賦予當代的內容。
鹽田千春:“我們將去往何方?”
鹽田千春用船作為視覺符號,由近300000 碼的白紗編織而成,將樂蓬馬歇的地面和十層窗戶全部覆蓋。一共有150艘小船懸掛在這法國百貨中心,在地面的展覽由絲線巨浪纏繞而成房間,游客可以在其中穿行,形如在空中航行,帶上人們走上不確定性的旅程,也預示著新的開始,帶給人們無限的想象力。
Leandro Erlich:“在天空下”
阿根廷藝術家leandro erlich以善于創作有深度、有詩意的裝置作品而在國際社會上享有盛譽。該作品的范圍覆蓋了這家百貨商店的許多地方,輕盈松軟的云一樣的形狀漂浮于窗戶之中,而中央的天空般的玻璃頂也由云彩點綴著。商店里著名的電梯也被進行了一番改造,使得它能夠把顧客們帶入一個夢想和現實交匯的空間。
RET睿意德商業環球之旅的日本站,伙伴們有幸在東京森美術館觀看了 Leandro Erlich的展覽,于樂蓬馬歇展出的幾件裝置藝術作品都涵蓋在內。
RET睿意德環球商業考察,伙伴們在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舉辦LeandroErlich的展覽上的拍攝
樂蓬馬歇擁有更多的是在時代洶涌變革中,敢于打破常規的勇氣,以及由此深厚積淀形成的文化地標含義。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對于選擇在這家百貨中展出作品的這樣詮釋:“這是一個與城市和居民有著直接聯系的地方。樂蓬馬歇不是一個定位中的藝術區,但它和流行以及生活方式密不可分。”這大概也是購物中心未來作為新型藝術空間角色的定義。
場景革命后的購物中心的未來,還將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商業空間成為了新的媒介,在這個平行世界中,一切元素都需要共存。以“家”為含義的情感對接,也可以成為包羅萬象的城市博物館在商業領域的雙胞胎。而“人”就是商業與空間中的“內容”,那么我們要做到是運營這種有關人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