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企業要做的事有很多,但是歸納起來任何一家企業所要做的無非就是三件事,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把這三件事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邏輯,就是我們所說的商業模式。
在這三件事中,前兩個價值是針對顧客的,而最后一個價值是對企業而言的。
創造價值就是我們如何去識別顧客需求,然后根據顧客需求確定我們的價值主張,最后再根據設定的價值主張去研發、設計和制造具體的產品或者是服務。
傳遞價值就是當企業將產品制造出來之后,如何將價值傳遞給顧客,它就是我們所說的營銷范疇的工作。主要包括兩件事,一件就是信息如何到達顧客,就是如何讓顧客知道并了解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另一件是商品如何到達顧客,就是我們要通過什么樣的渠道將商品賣給顧客。
獲取價值是指企業自身如何實現價值,也就是通過顧客買單實現收入和利潤。這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盈利模式。
通過上面的解釋大家應該清楚了,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或者說盈利模式是包含在商業模式中的。
也就是說任何商業模式最后都必須由盈利模式來證明其可行性。如果一件事說的很熱鬧、很有情懷,但是講不清楚是怎么賺錢的,這個模式一定是有問題的,要么是講述者過于理想化,根本不了解商業的本質;要么就是講述者別有用心,他不是在告訴你一個商業模式,而是在把你變成他的商業模式。
關于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這些年各種新理論、新概念層出不窮,這開闊了大家的視野,更新了大家的思維,對企業經營思路有很大的啟發。但是其中也不乏濫竽充數、坑蒙拐騙者,特別是那些打著什么平臺模式、免費模式之流者。
我們這里專門來探討一下盈利模式,因為盈利模式是企業運營的關鍵,一個企業只有能賺錢,才能生存下來,而生存下來才能講發展。
很奇怪的是我們中國的企業往往羞于講盈利,我發現很多人在講述自己的商業模式時,講的很熱鬧,也很高大上,但是究竟怎么盈利,卻聽不明白。
如果你問他的時候,他會告訴你,我做這件事只是為了實現夢想或者要為社會盡義務,賺錢并不是我的目的。我認為這純屬扯淡的回答,企業的目的就是賺錢,因為企業存在的意義就是為社會創造財富,它首先為社會提供一種商品或服務價值,然后社會回饋它一個收入價值。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財富增加了,所有人的生活都更美好了。
因此,一個人說他做企業的目的不是賺錢,這跟警察說他的目的不是懲治壞人、醫生說他的目的不是救死扶傷一樣,是很奇怪的。
所以我認為如果你真的對錢無感,那你就不要做企業,你可以去做公益,現在公益也是一個很好的事業。如果你要做企業,就一定要把盈利模式搞清楚,你不清楚自己的商業模式都沒問題,但是企業怎么賺錢這件事你一定得研究清楚。
我要談的盈利模式不會有任何花哨的東西,它是一個企業或者一門生意最本質的東西,也是任何一個務實的老板每天都在思考和踐行的事情。
所以我這一系列有兩類人是不用看的,第一類就是那些務實的老板和經理人們,因為這些東西是他們每天的功課,他們太熟悉不過了。
第二類是那些希望找捷徑的人,就是那些認為商業領域存在一個絕招,一旦知道就可以不用努力,躺在床上賺錢了。因為我這里不會有這個,有的只能是心血和汗水。
不過我想提醒一下第二類人,現在有一類江湖郎中針對的就是他們這類人,正是因為他心里有這樣一個期望,別人才能編個故事來忽悠他,其中特別要提防的就是講平臺模式和免費模式的,很多企業都是本來活得還行,最后被一個毛頭小子給忽悠死了。
當然,我不是說這兩個模式本身有問題,而是說有些人其實并不是真的懂,他想的只是如何把你變成他的盈利模式而已。
那么我要談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呢?其實再簡單不過了,它就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公式而已:
收入-成本=利潤
盈利是我們的目的,而利潤只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收入,一個是成本。
我們任何一個經營策略,最終都要歸于這兩個途徑中的一個,并且要變成一個可量化的指標,這個指標還要跟利潤有關系。否則即使你這個點子能夠執行,它也可能無助于利潤目標的實現,甚至它還會妨礙利潤的實現。
那么在具體談盈利模式之前,我們還要談一個問題,就是誰是你的客戶。
因為你的利潤有兩個來源,一個是成本,這個利潤來自內部和供應鏈,是你可以控制的。另一個是收入,這個利潤來自客戶,它同時反映的是你的市場風險。
在當下的市場競爭中,客戶才是整個商業模式的起點與終點,因為只有最后客戶買單了,企業的商業模式才會形成閉環,盈利才會實現。而成本端的利潤是一種被動利潤,它是省出來的,如果前端沒有人買單,后面成本端的利潤是不可能出現的。
因此,客戶是一個關鍵中的關鍵,這件事本來是很簡單的,但是我為什么要拿出來說呢?是因為現在有一類所謂的什么什么大師,故意把水給攪混了,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打著免費模式旗號的這幫人,這幫人是不希望你清醒的,他們希望你的狀態是糊涂懵圈,因為表面上他們是在給你講商業模式、講盈利模式,事實上,你才是他的盈利模式,你不糊涂怎么買單呀?
所以我們得先把這件事給澄清一下,究竟誰是你的客戶,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買單的那個人才是你的客戶,他才是你的起點和終點,成本是因他而起,利潤也是因他而生。不管一個人講的再天花亂墜,設計的商業模式再復雜,我們只要把握一點就不會上當,那就是誰來買單?
我們要清楚免費可以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在盈利模式里是絕對沒有免費一說的。
客戶對我們實在是太重要了,誰是你的客戶,這個問題一定不能含糊,如果連這個問題都沒搞清楚,就去做事情簡直是死路一條。我感覺鄭州的小企業主們被那幫江湖郎中,用免費這個問題忽悠的中毒太深,所以我們再用一天來解釋一下這個客戶問題。
我說了鑒別誰是你的客戶非常簡單,就是買單的那個人就是你的客戶。你所有的事情都是針對他來做的,因為只有讓他滿意了,他才會買單。
那么我們來分析一個典型的免費模式—360殺毒。很多人一說免費模式,就會拿它當例子。我們在使用它的殺毒軟件時,是沒有花錢的,是免費使用的,因此,我們才叫它免費模式。
但是我們這些使用者是它的客戶嗎?按照定義來講,買單的才是客戶,我們沒花錢,就不是它的客戶。
那么誰花錢買單了?廣告主花錢了,因此,廣告主才是它的客戶,所以我們會看到,在它眼里我們這些使用者和廣告主誰更重要呢?你不喜歡它在你電腦里亂裝東西吧?但是它還是要裝的,根本不會顧及你得感受,因為廣告主喜歡,它眼中的上帝是廣告主。
我在這里沒有抨擊這種模式的意思,只要它的運營行為是在合法的范圍內,那它就是一種正常的商業模式。我在這里是提醒你,如果你是這門生意的掌門人,面對兩個人群的訴求,你一定要清楚哪一個是核心,誰是需要優先的。
否則,你連客戶都搞不清,那何談收入,沒有收入,何來利潤。
我說了免費模式在鄭州是重災區,鄭州就流傳一個著名的案例,說得是一個女大學生開飯店,生意不好,經大師指點,所有飯菜免費吃,通過收廣告費月入百萬。只要稍有點腦子就會清楚,在這個模式里,是根本就找不到足夠的客戶來買單的。因此,這就是那幫策劃人編的故事。
但是,竟然有一家四川的火鍋店模仿了,全場免費吃,一個星期就把老板的家底吃完了,不得不關門大吉。
所以說客戶這個問題十分重要,想盈利這是第一個要搞明白的事情。
盈利模式其實就是收入-成本=利潤。那么我們今天首先來談談成本,因為第一,成本是我們可以掌控的。第二,在一般情況下,是成本在前,利潤在后的。
說起成本來,一般人對它的認知是負面的,認為成本不是一個好東西,所以總是希望盡可能的去壓低它。
如果把成本和收入看成是我們的兩個孩子,那一般人是偏心的,總是希望收入越高越好,而希望成本越低越好。
但是現實總是不盡人意,我們會發現跟我們的期望正好相反,成本是越來越高了,而收入卻不增反而在下滑。
其實這是我們的誤區,成本和收入是一體的,因為是有了成本,才有收入的,你希望獲得什么樣的收入,就得付出什么樣的成本。
正是我們腦子里一直要壓低成本的聲音,導致我們走上一條控成本的不歸路。為什么說是不歸路呢?
首先,原材料價格必然是上漲的,因為一個社會要保持經濟發展,適度的通貨膨脹是必須的。通貨膨脹必然導致價格上漲。
其次,人力成本必然上漲,因為社會發展是讓人民群眾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更好的生活是跟收入有關的。你總不會期望你一直再賺錢,而你的員工一直生存在最低工資線上吧。
因此,絕對的成本導向必然導致我們走向降低質量的道路,而品質的降低只能讓你在價格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你不會有定價權,你更不會有溢價能力。
我們當下的經濟轉型其實正是這種經營理念的轉型,我們必須從成本領先、市場份額第一、數量型增長的模式中跳出來,這種模式不是說沒有市場了,而是對我們絕大多數企業來說,它的紅利已經用完了。
我們的眼光應該從產品端轉到客戶端,要真正去了解我們的客戶到底是誰?他的需求是什么?他看中的價值是什么?
如果他所看中的仍然是低價,那我們就可以繼續提供低價。比如拼多多。但是如果他認為最重要的價值是品質,那我們就應該向他提供更優秀的產品。
講到這里,我相信你應該對成本有一個更客觀的認識了,也就是說成本控制的正真含義,不是把成本控到最低。
真正的成本控制是要關注兩件事:
第一,成本和收入是否匹配;
第二,成本的結構。
成本合理不合理不在于是不是最低,而在于其結構是否合理。
我們一般會把成本分成兩類: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固定,不受業務量增加或者減少而發生變化的成本。也就是說這個成本是每個月都必須支出的,無論有沒有生意、生意是好是壞,都必然會發生。
拿店鋪來舉例的話,固定成本包括房租、人工成本、水電費、折舊等等。
變動成本是指隨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的成本。這個基本上就是我們的商品成本,我們每多生產一件商品,就會多一份成本,而每少生產一件,就會少支出一份。
經營生意的本質就是經營資源,企業將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轉化成產品,這個產品在經營中就表現為成本。
而這些需要投入的資源包括人、財、物。一般情況下,錢是第一位的,其他的資源都需要用錢來轉換。因此,在生意開始時,我們需要投入一筆前期投資,在店鋪經營中,我們把這筆投資稱為開辦費。
這筆錢的來源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股東投資,一個是對外借債。
籌到錢之后,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租房子,支付租金,然后是進行內裝設計與裝修,緊接著是采購設備和道具。在這個同時我們會建立自己的供應鏈,如果是零售店,就是商品從哪里來?如果是餐飲,就是食材和調料從哪里來?這時候一般我們還不會進貨,但是會提前把進貨渠道設計好。
上面這些工作做完,生意的平臺就基本上搭建成了,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招人了,由人來運營這個平臺,以產生經營收益。
以上這些投入就構成了我們的固定成本,它們有一些是每個月固定發生的,比如房租、人員工資和水電費。也有一部分是一次性投入,逐月折舊與攤銷的,比如裝修、設備等。
等到正式開業經營前的一個月,我們會進貨,這筆錢就是商品成本,它構成變動成本的主體。
固定成本是個錨,它將企業固定在市場的某個位置上,輕易不能動,它是一個門檻,會限制對手的進入。但是它又缺乏靈活性,是企業經營的主要風險所在。
變動成本是企業真正的利潤來源,它每循環一圈就產生一筆利潤,它循環的越快,利潤就越多。
有了這兩個投入,店鋪就可以運轉起來了,如果運轉良好,利潤就會源源不斷的產生。
我們分析了成本的構成,在店鋪經營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成本記錄清晰準確,這個對大企業和一些正規品牌來說,是不成問題的,但對于一些個體品牌或者新手來說,經驗缺乏,管理也不健全,因此,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記錄清晰。
一般情況下,作為個體來開店時,首先做的是租房子,然后是裝修、進設備。而這些事情往往就是老板一個在操持,等前期籌備差不多了,正式開業前期才會招人,前面的籌備階段是沒有財務人員的,甚至有些店鋪運營中也不會配置財務人員,找個代理記賬就解決了。
因此,導致店鋪前期的賬目不清楚,老板自己可能不懂這些,另外認為都是自己家的事,花錢就花錢了,沒有必要記那么清楚。
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前期每一筆支出都要記得清清楚楚才對,而且盡量都要有憑證,能提供發票的,一定要發票;沒有發票,要有收據;真的連收據都沒有的,你至少也得有張白條。
這些前期開支就是你的開辦費,它是要在后期運營中攤銷的,如果不記錄清楚,真實的投資回報就不準確。
更重要的是,也許你在運營中要引進股東或者要對接風投,這個時候都要牽扯到估值,而前期投入是估值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如果你沒有證據來證明自己在前期花了多少錢,那在估值時就會對你不利。
第二,記錄全面。
一般個體在經營店鋪時,其他的成本都是沒有問題的,容易忽略的是自己的工資。因為很多老板是親自參與經營的,前期養店的時候,是以員工工資優先的,很多時候自己是不拿工資的。
但是不拿歸不拿,在賬上還是要將自己的工資記錄清楚,它相當于你不斷地在往項目里投入。
另外,記錄清楚也便于掌握真實的經營狀況,幾年前,我懷疑電商的宣傳時,曾跟一個做電商的小朋友聊過,他告訴我真的賺錢,每月能賺一萬多元。
我當時覺得那還不錯呀,可是我仔細問了之后才發現,事實根本就不是那樣的,這個小朋友在做的時候,自己做采購和客服,老爸老媽幫著發貨。可是這三個人全不拿工資的,如果一個月下來,三個人的工資才一萬元,那怎么叫賺錢呢?他是在剝削自己跟老爸老媽。
第三,公私分明。
之所以有很多店鋪老板忽視上面兩點,就是因為公私不分,他認為這個店是自己開的,那么店就是自己的,自己就是店,店就是自己。
而事實上,這是兩件事情,店鋪是店鋪,自己是自己,這樣財務才清楚,才便于店鋪準確的做經營核算,只有經營核算準確了,才能制定準確的經營策略。
公私不分還會產生風險,很多店鋪小老板自己不拿工資,但是花錢時,會直接從店里拿。
這樣做一方面有財務風險,坐支現金,給員工一個很壞得榜樣,員工也許就會學著老板去拿錢。
另一方面有法律風險,越來越多的企業是以公司的形式在運作,因為公司是有限責任,而個體經營是無限責任。如果你以公司的形式運作時,那你跟店鋪之間是兩回事,就不僅僅是理念的問題了,它還是一個法律問題。你搞不好就會觸犯法律或者在稅上帶來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