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作者:中商產業研究院       時間:2020-06-05

通過感測、傳送、整合和分析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對于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響應,提高城市運行效率,為居民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包括各種“智慧”解決方案:智慧電力、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供應鏈等等。

1

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

智慧城市產業鏈主要包括四個層面,一是感知終端層:通過深層感知全方位地獲取城市系統數據;二是通信網絡層: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包含固網寬帶、移動網絡、物聯網、專用網絡等,作為信息數據傳輸的管道;三是服務平臺層:數據平臺基礎設施,用于儲存、交換和分析處理數據信息,通過高度共享、智能分析將信息變成知識;四是城市應用層:把知識與信息技術融合起來應用到各行各業形成智慧。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

智慧城市產業鏈——感知終端層

智慧城市感知終端層主要通過深層感知全方位地獲取城市系統數據,這一層面主要涉及智能攝像頭、智能傳感器、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以及智能基建等。

(一)傳感器

傳感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并將檢測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轉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計量、存儲等要求。傳感器在工業4.0時代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傳感器是物聯網技術的最底層和最前沿,對物聯網產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物聯網信息處理和應用服務等產業的發展,物聯網行業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據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物聯網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5%。按照年復合增長率24%來計算,預計到2020年,中國物聯網的整體規模將達2.2萬億元。

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市場前景廣闊。在此背景下,傳感器市場的也得到進一步增長。據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為1815億元,在2018年突破2000億元。到了2019年,傳感器擴大應用范圍,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初步測算規模達2310億元。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傳感器市場前景廣闊,國內企業紛紛布局其中。目前,我國傳感器上市企業多達66家,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區域。此外,珠三角區域、京津地區、中部地區分布相當。據統計,長三角區域傳感器上市企業占比達38%,有企業25家;珠三角區域占比17%,有企業11家;中部地區同樣占比17%,有企業11家;京津地區占比15%,有企業10家;東北地區占比3%,有企業2家。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具體來看,長三角區域傳感器上市企業主要分布于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珠三角區域即分布于廣東省;中部地區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傳感器上市企業地圖如下: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智能手機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為3.69億臺,而2018年我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96億臺,同比減少約2700萬臺。對于部分消費者來說4G手機即可滿足日常需要,在一定時間內,5G手機市場不會迎來明顯增長。同時,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也受市場飽和等因素,將維持低位運行。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國內市場份額來看,華為在2019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市場份額從2018年26.5%攀升至38.5%,領先第二名的OPPO一倍多。除了華為,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第2到第5名分別是OPPO、vivo、小米、蘋果。五大智能手機廠商占據了91.3%的市場份額,其它智能手機品牌市場份額被極度壓縮。

目前三星、華為已經發布過5G手機,而蘋果還處于沉淀中,相關蘋果5G手機的消息一直沒有一個確定性。待到5G手機市場爆發時,市場份額占比靠前的手機廠商仍將成為5G手機市場中的主流品牌,但排名或將發生變化。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Canalys、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進入2020年,5G技術加快落地應用,5G智能手機迎來發展風口。實際上,從2019年就有部分5G手機機型進入市場。隨著5G手機的入場,智能手機市場格局將發生變化。據預測,2021年5G手機市場爆發,2025年全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或將達到2016年水平。預計在2020年-2023年,智能手機市場將迎來5G換機潮。

數據顯示,2020年4月,國內市場5G手機出貨量1638.2萬部,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39.3%;上市新機型22款,占同期手機上市新機型數量的45.8%。1-4月,國內市場5G手機累計出貨量3044.1萬部、上市新機型累計65款,占比分別為33.6%和47.4%。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信通院、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可穿戴設備

可穿戴設備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戶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種便攜式設備。全球可穿戴設備行業保持快速發展。2015年至2019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由2015年的7900萬部增加至2019年的3.37億部,復合增長率為43.71%。作為可穿戴設備市場占比較高的智能手表及耳機,近年來出貨量亦呈顯著增長趨勢。

根據IDC的預測數據,2023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預計將增至4.82億部。未來可穿戴設備規模的增長主要來自:1)智能手表、手環、耳機等主流可穿戴設備的銷量增長;2)以數字化健康為突破口,兼顧搜索患者重要數據和提升患者自我監控的雙重智能醫療保健類設備的增長;3)以公司數字化轉型為突破口,達到信息傳輸和提升員工工作效率等目的的企業應用類設備的增長。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IDC、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據外媒報道,美國西北大學公布了一種用于監測新冠病毒患者癥狀的新型可穿戴設備,這款可穿戴設備被設計成放置在病人脖子底部,負責監測佩戴者的呼吸活動和咳嗽情況。可穿戴設備可檢測人體生命體態特征,助力新冠

肺炎追蹤,可穿戴設備將成為這次疫情的受益產業。未來,可穿戴設備或將借助于這次疫情獲得了普及與發展。

中國是可穿戴設備消費大國,2016年我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876萬臺,成為僅次于移動手機的第二大移動智能終端設備。2018年我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已經突破7000萬臺。預計到2023年,市場出貨量將達到1.2億臺。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IDC、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新基建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強調,要選好投資項目,加強用地、用能、資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打開了“新基建”的窗口期。國家對于“新基建”的部署逐步深入,下表梳理了“新基建”行業的相關政策。

新基建行業相關政策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中商產業研究院

區別于傳統“基建”,“新基建”主要發力于科技端。傳統基建主要是指鐵路、公路、橋梁、水利工程等大建筑,而“新基建”是指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具體來看,“新基建”包括7大產業方向:5G基站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以及城軌交通。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新基建”投資潛力巨大,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未來5G網絡建設投資將達到1萬億以上,帶動的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將超過數萬億投資,將有助于培育繁榮互聯網經濟、人工智能、互聯網金融等新技術新產業,帶動十幾萬億產值的新經濟,為搶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制高點奠定堅實的基礎設施。

“新基建”是我國保持下一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手,是對沖疫情和經濟下行最簡單有效的辦法,短期有助于擴大需求、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于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推動改革創新,改善民生福利。由新舊基建對比可推斷出,“新基建”與“新動能”是一種乘數效應的體現,完全符合中國當前需要發展的多種目標。

3

智慧城市產業鏈——通信網絡層

(一)固網寬帶

根據寬帶發展聯盟發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寬帶速率狀況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我國固定寬帶網絡平均下載速率達到37.69Mbit/s,環比上季度提升了6.3%,同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2.7Mbit/s,年度提升幅度達到50.8%;我國移動寬帶用戶使用4G網絡訪問互聯網時的平均下載速率達到24.02Mbit/s,同比去年同期提升幅度也達到了11.9%。相關數據情況表明,我國固定寬帶用戶體驗速率提升快速,移動寬帶網絡速率也在穩步提升,網絡提速取得明顯成效。

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全國光纖寬帶用戶占比超過91%,寬帶用戶持續向高速率遷移,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已占總用戶數的80.5%;4G用戶占移動電話用戶已達79.1%,這些指標均位居全球前列。固定寬帶下載速率方面,上海、北京、天津位列全國前三位,且上海、北京已率先超過了40Mbit/s,江蘇、河南緊隨其后。全國主要城市排行榜上,上海、北京、南京、鄭州、天津位居前五位。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寬帶發展聯盟、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各基礎電信企業中,中國電信最高達到38.20Mbit/s,其次是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4G網絡下載速率方面,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的4G網絡用戶下載速率排在全國省級行政區前五位;電信運營企業中,中國聯通的4G網絡用戶下載速率最高。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寬帶發展聯盟、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 5G

2020年以來,各地加快布局5G,三大運營商也發布了5G建設計劃。近日,三大運營商均已公布2019年度財報,都披露了2020年5G投資計劃。據投資計劃顯示:三大運營商2020年將建50萬個基站。其中,中國移動將新建25萬個5G基站,另外,中國電信將與中國聯通共建約25萬個5G基站,覆蓋全國所有地市級(含)以上城市。具體來看: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注:因有部分運營商基站合并共建,故合計數據已忽略合并部分避免重復計算。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根據相關預測,2030年5G間接拉動的GDP將達到3.6萬億元。按照產業間的關聯關系測算,2020年,5G間接拉動GDP增長將超過4190億元;2025年,間接拉動的GDP將達到2.1萬億元;2030年,5G間接拉動的GDP將增長到3.6萬億元。十年間,5G間接拉動GDP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4%。到2020年,中國或成為全球最大5G市場。

5G直接和間接經濟增加值貢獻(萬億元)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中國信通院、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 物聯網

物聯網技術是支撐“網絡強國”和“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的重要基礎,在推動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和綜合運用,對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經濟社會綠色、智能、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全球各國尤其是美國、歐盟、日韓等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物聯網發展,積極進行戰略布局,以期把握未來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主動權。據了解,2018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已經達到70億臺;到2020年,活躍的物聯網設備數量預計將增加到100億臺,到2025年將增加到220億臺。

近幾年來,物聯網概念加快與產業應用融合,成為智慧城市和信息化整體方案的主導性技術思維。當前,物聯網已由概念炒作、碎片化應用、閉環式發展進入跨界融合、集成創新和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與中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深度交匯,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和智慧城市建設、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從產業規模來看,全國物聯網近幾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13年,中國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同比增長36.9%,其中傳感器產業突破1200億元,RFID產業突破300億元;2014年,國內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同比增長24%;截止到2015年底,隨著物聯網信息處理和應用服務等產業的發展,中國物聯網產業規模增至7500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5%。

十三五以來,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穩步增長,到2018年中國物聯網市場規模達到1.43萬億元。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物聯網終端用戶已達4.65億戶。未來物聯網市場上漲空間可觀。預計2020年中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預計“十三五”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4%。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

智慧城市產業鏈——平臺服務層

服務平臺層通過高度共享、智能分析將信息變成知識,核心是智慧城市運營中心。運營服務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后期市場,行業應用不斷縱向延伸,產生海量數據處理和信息管理的需求。系統集成商很多都把眼光投向了智慧城市的運營服務上。電信運營商也逐漸意識到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所帶來的運營服務的重要性,已經開始轉變運營和服務模式。

(一)大數據平臺

在智慧城市產業中大數據平臺十分重要,大數據產業是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大數據主要應用領域包括教育、交通、能源、大健康、金融等。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產業的深入發展,大數據國家戰略的加速落地,2019年大數據體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據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隨著大數據在各行業的融合應用不斷深化,2019年中國大數據市場產值達到8500億元。2019年包括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產業轉型、數據資產管理、信息安全等大數據技術及應用領域都將面臨新的發展突破,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未來,大數據技術應用將進一步加深,2020年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0000億元。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020年2月26日,工信部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2020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要求,開展了相關申報和評審工作,將2020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名單進行公示。試點示范項目包括四大領域7個方向,以下為公共服務平臺方向具體名單: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資料來源:工信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政務平臺

政務云是指運用云計算技術,統籌利用已有的機房、計算、存儲、網絡、安全、應用支撐、信息資源等,發揮云計算虛擬化、高可靠性、高通用性、高可擴展性及快速、按需、彈性服務等特征,為政府行業提供基礎設施、支撐軟件、應用系統、信息資源、運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綜合服務平臺。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培育,我國政務云已經進入了全面普及階段。2017年,我國政務云市場規模為292.6億元,預計到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13.2億元,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覆蓋率方面,在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中(不含港澳臺),有30個行政區已經建有或正在建設(完成招標)政務云;在我國334個地級行政區中,有235個地級行政區已經建有或正在建設(完成招標)政務云。政務云覆蓋率達到70%以上。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云計算開源產業聯盟、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政務云市場廣闊,各類廠商加快在政務云領域的布局,當下政務云市場分為四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占有絕對優勢的三大運營商;第二梯隊是傳統IT企業,如華為云、浪潮云、曙光云、紫光云等;第三梯隊是互聯網服務商,如騰訊云、阿里云、金山云、京東云等;第四梯隊是系統集成商,如太極股份、神州數碼等。

5

智慧城市產業鏈——城市應用層

隨著5G網絡的建設部署、商用,利用5G網絡的特點為垂直行業賦能,已成為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同時也是5G網絡的重要應用場景。5G網絡可賦能城市治理、產業、民生等多個領域,在政策支持以及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的基礎上,各個領域的創新應用逐漸豐富,在交通、安防、環保、醫療等垂直行業已有較多試點項目進行試驗,與5G網絡的技術發展相輔相成。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資料來源:德勤

新型智慧城市覆蓋了包括經濟、交通、安全、教育、生活、環境等6大城市功能領域,每個領域下的細分市場在技術創新發展下層出不窮。另外,由于智慧城市建設內容范圍廣,涉及行業領域多,不同部門及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出臺與自身相關的規劃政策。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資料來源:德勤

6

智慧城市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近幾年,我國高度重視智慧城市建設,2014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八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設智慧城市,對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推進城市智慧管理,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相關政策匯總一覽表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智慧城市作為現代化城市運行和治理的一種新模式與新概念,對于優化城市資源調度、提升城市運行效率、提高市民生活質量具有長遠意義,是現代化城市發展進程的必然階段。根據最新發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IDC預測,至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場相關支出規模將達到1240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18.9%,其中中國市場支出規模將達到266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企業曠視科技正以全棧式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落地城市物聯網,推動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數據來源:IDC中國,2020

近年來,隨著國內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以及資金的大量投入,智慧城市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高潮。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國內100%的副省級以上城市、87%的地級以上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計劃,前三批智慧城市試點共簽約311個城市,重點項目簽約總量超過4000個。總計約500多個城市已提出智慧城市發展計劃或在建智慧城市,預計總投資規模將達到萬億元級別。未來,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還將保持較快增長水平。

附2020年智慧城市相關概念企業匯總表: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產業鏈全景圖深度分析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