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存量改造永遠都是不變的命題。隨著消費升級、存量時代的到來,大量的存量商業逐漸失去吸引力和核心競爭力——外立面老舊破敗,無法匹配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建筑風貌;商業運營單調乏味,傳統的百貨式商業無法吸引當代的年輕人走入商場,導致商場收入無法匹配城市核心區位的高價值物業,因此,改造升級迫在眉睫。
存量更新改造將成為
城市商業煥新的重要方式
隨著我國主力消費群體的消費理念、消費行為模式發生深刻變化,商業地產企業發展模式也開始從大規模增量開發向存量精細化運營轉變,存量更新改造將成為城市商業煥新的重要方式。商業地產企業也需主動迎合時代變化,打造符合年輕客群消費需求的業態空間及服務內容,提升經營管理能力,構筑企業護城河。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大批存量資產。當前房地產行業已逐步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尤其是商業地產領域,存量競爭激烈,盤活空間較大。未來,如何在建設增量的同時盤活存量資產、實現良性循環對城市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從商業存量改造方式來看,“業態/品牌升級+優質內容”是商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存量盤活的重要途徑。購物中心客戶通常對體驗感有更高要求,商業不再僅作為購物場所而存在,更多的開始承載餐飲、社交、娛樂、親子等功能,這對商業經營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此同時,近幾年保租房建設的加快,也為商業存量盤活提供了新的可行路徑。
近年來,年輕客群已逐漸成為消費主力群體,消費理念和消費場景也更加多元化,他們更關注商業的體驗感和趣味性,商業空間除了消費載體之外,未來或許將更多承載健康、休閑娛樂、多維社交等功能。隨著消費結構改變、數字化浪潮、以及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時代到來,購物中心業態升級已成為趨勢。同時,消費者對于本土文化認同感以及對國貨品牌認可度顯著提升,國潮復興趨勢明顯,而將本地文化特色與商業消費結合,也為實體商業經營帶來新的思路。
存量商業改造案例解析
1、日本南町田Grandberry Park
日本南町田Grandberry Park以17年2月閉館的Granberry Mall舊址為中心,將城市基礎、鶴間公園、商業體、附近的南町田車站等重新綜合為一體,創造出的社區友好型“新都市生活中心”。
項目通過融合建筑形式與場地自然空間來打造區別于傳統休閑購物環境的新體驗。并利用場地現有的自然高差,將車站、商業空間、公園三個區塊通過大型階梯、綠色屋頂和景觀連接起來,形成了三個氛圍獨特的子區域,不僅極大地增加了人流量,而且運動+文化+休閑的結合,使消費者親近自然的同時,在開放的環境中得到不一般的社交體驗。
在中央商業園區的零售店鋪之間,穿插有七個開放式廣場,使訪客在整個購物環境中都能獲得親近自然環境的體驗。
除此之外,還將史努比博物館搬遷至此,在此可以看到超級珍貴的《花生漫畫》相關原始手稿和經典畫作收藏,作者的創作歷程等,場館會不定期的更換作品,也讓更多史努比的粉絲愿意持續光顧打卡。除了文化藝術作品,消費者還能在這里購買到IP周邊,比如與角色相關的野餐籃子、原創T恤、甜品等,在工作坊中還可以學習制作自己個性化的史努比毛絨玩具,繪制花生角色等,更強烈的可參與性與體驗性贏得了新一代消費者的芳心。
2、重慶華熙live·魚洞
華熙live·魚洞,位處重慶核心九區之一,場地占地約30萬平米,南北緊鄰交通軌道,周邊是高密度的住宅區,場地中兩座大型公共設施:巴南體育場、巴南籃球館,是城市重慶市南郊的重要地標之一,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逐漸被遺棄導致衰敗。
改造后建成了約8萬㎡的沉浸式商業街區,集體育、音樂、藝術等全生活業態為一體,通過生活方式與多種商業場景結合,更新周邊空間狀態,讓文體場館、周邊公共空間和城市生活融入進商業體,為消費群體打造了一種全新的購物體驗。
以“體育旅游”為主題,打造了華熙文體中心、HI-ZONE體育場、HI-PARK籃球公園、HI-UP商業街、時代美術館、時空滑道、M空間等文體項目,做到了“一場三館”的復合商業,可以滿足國際與國內高端體育文化項目與多種群眾性活動需求。
M空間以獨特的無立柱調高和下沉式設計為特色,滿足國際A級賽事要求而建設的綜合性配套訓練館,擁有復合型的百變空間,滿足年輕人“今晚去看演出”的文化消費常態。
HI-ZONE體育場集各種賽事、文藝演出、健身娛樂為一體的高規格室外體育場,給體育愛好者提供超多“續命”賽事活動。
HI-UP商業中心休閑、藝術、文創等,以藝術與文化、藝術與時尚、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方式,把當代更多靈動、超前、潮流的藝術形式展現在大眾視野里,引導當下年輕人提升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
華熙live·魚洞將自己打造成西南領先的商業標地,離不開自身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不斷引進各類演出、國際性賽事、多種藝術資源等,精準刺激消費人群痛點,用多元化資源穩定住消費人群的“多變化”,用體育+文化場景為消費人群打造全方位體驗式商業中心。
3、上海港匯恒隆廣場
1999年開業的上海港匯恒隆廣場,是上海中心城內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上海的十大商業中心之一,擁有40萬方的建筑體量,曾是徐家匯商圈的C位,一度引領著滬上西南板塊商業的發展。
隨著商業產品的不斷迭代,上海港匯恒隆廣場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為了打造一個更多元化、更開放、體驗感更高的購物中心,在建筑立面、空間拓展、室內裝飾、場景街區方面,結合自身品牌定位做了升級改造。
建筑結構方面商業穹頂區域里面重塑,營造了商業空間和氛圍,裝飾調性與品牌融合,主題分區明確,空間層次分明,優雅精致、獨特靈動,堪稱上海商業改造史上之最。
但項目更多的改造是提升了自身對消費文化的全面理解和對消費者體驗需求的洞悉,突破傳統同質化的經營模式和銷售方式,全力設計一個舒適的“多維空間”,并將數字化營銷進入實體商場,開創了購物中心與線上主播合作的先鋒模式,將線上與線下模式去劣存優并結合在一起,通過不斷創新給予顧客更優質的購物體驗。
除此之外,還引進了許多主打互動體驗的品牌,如城市滑雪一站式空間snow 51、舞蹈工作室5KM、智享健身品牌Mobifitness等,多元的內容與持續的輸出為消費者打造了一個滬上時髦生活空間,致力于創造一種獨特的消費業態。
在業態分布更合理更有序的同時,港匯恒隆的零售地位依然保持水準,據中商數據統計,港匯恒隆的重奢品牌數量躍升全市商場第三,做出這種成績,背后離不開項目自身的數字化思維與想要突破自身的一次次嘗試。
港匯恒隆的這次改造不僅精準了洞悉了目標消費者的心理,更拿捏了消費者的“感官體驗”,喚起消費人群的積極情緒,賦予人群舒適感、歸屬感,讓人念念不忘,一次又一次的回到那里。
4、北京西單更新場
THE NEW 西單更新場地處北京傳統西單核心商圈,位于西單文化廣場地下,前身為77th街購物中心。這里曾經是年輕人聚集的最潮的購物場地,但隨著西單商圈不斷迭代發展,其業態定位和配比跟不上時代發展,逐漸被年輕人所“嫌棄”,亟待更新升級改造。
西單更新場有地面廣場和下沉區域兩部分。
廣場部分為長安街沿線的首個“城市森林”。樹木環抱的中心地帶有6000多平方米,最中間的800多平方米種植著各類時令花草,共同構建“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綠色生態。在商業核心區高樓大廈環繞下,這片綠地吸引消費者前來,流連其中,到下沉區域一逛。
下沉區域是更新場的商業空間,也是重點改造部分。項目通過全新的空間形態設計、前沿潮流的品牌組合、打破常規的視覺設計等多維度,為消費者搭建起別具一格的多元體驗新場景,構建嶄新的潮流地標。
為破解地下商業空間的局限,運營方將原有4層改造成3層,縮小可租面積,通過挑空等設計突出公共空間的通透與舒適。同時,多種業態的互補與交錯,像雕塑與家居,書店與花藝等均提升了整體的質感。
西單更新場引入了多元化風格的品牌,提升商場豐富度、潮流度,滿足年輕人多元化的需求。其中近一半都是全國首店、北京首店、北京西區首店及高能級概念店集合店。比如,這里的HARMAY話梅是全國最大旗艦店;STUDIOUS是內地首家高能級門店;來自日本北海道的芝士蛋撻品牌BAKE,也是北京首店。通過多家品牌的入駐,塑造豐富、包容、復合性業態的更新場定位,打造京圈年輕人的潮流發生地。
5、北京百腦匯變身美克洞學館
朝陽門外大街99號,是曾經的“百腦匯”原址,從1998年開始,一直是北京標志性的電子產品賣場,但在電商與實體的變革中,百腦匯沒能停止衰落最終閉店。
這座建筑后由美克家居接收,但沒有就此設計成一個傳統的家居店,而是進行了藝術創作。在外觀上,將西域白雅丹地貌與龜茲風格的絲路文脈結合,用現代簡潔的塊體有序的組合,卻營造出了羽毛般輕盈的美感;建筑內部則受絲綢之路文化的啟發,將洞穴文明與現代設計理念進行融合,經過改建升級,把這里變身為“美克洞學館”一書形式的新建筑,充分展現了藝術精髓。
美克洞學館中以“純凈生活、云頂之上、元氣輕氧、生活玩家、理想公寓”五大主題構成了不同空間,每一處陳列都精致到仿佛是一件件藝術品,為大眾消費者提供了極具藝術生活方式的感官消費。具有高性價比的新零售體驗,同時又滿足獨特的設計方向與家居商品的特點,為消費者帶來了天然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美克洞學館內,擁有包括美克家居、Caracole、yvvy、Rehome、輕爵、尋味絲路在內的36個品牌和功能空間,涵蓋購物、休閑、設計等服務。除此之外還為消費者提供“現場二維碼+洞學館服務號+心選小程序”等社交化線上體驗方式,在這里人們可以賞藝術、聊設計、品生活,讓每一位在忙碌之余探索美好生活方式的人們,能“來的開心、留的甘心、逛的舒心”。
從內到外,美克洞學館宛若一個藝術展覽館,以獨特的藝術、文化展現,吸引著人群想要追逐獨特、與眾不同的獵奇心理,從當下同質化嚴重的傳統業態中探尋全新的未來生活方式,以滿足人群對藝術美感的追求,成為人們探索和體驗新零售藝術空間的新載體。
“藝術+商業”,不僅是現代年輕人追逐的理念,更是所有商業中心想要達成的期愿,體驗沉浸式的空間、探究獨特的藝術美學,在這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是所有人心底期待的更純粹的“社交打卡”方式。
結語:正值商業存量時代,存量商業改造亦是購物環境需求轉變的縮影。無論是從傳統的百貨跳脫出來打造多元立體的生活場所,或是融入藝術、生態、文化等多元的建筑和空間設計,還是多元體驗和享受為上的文化升級,存量商業都需要遵循相關邏輯,“深入骨髓”的探究與實驗,才能夠華麗轉身,賦予項目新的活力與生命力。
【免責聲明】本文由商業地產智囊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