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旅市場雖熱辣滾燙,但熱氣并沒有傳給全產業鏈。
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各個行業都呈現出鮮明的冷熱不均態勢,彼此之間的悲喜并不相通,航空業逐漸走出低谷、旅行社業績腰斬、餐飲行業加速洗牌……進場的企業很多,但離場的也不少。
旅行社
火熱的旅游市場
腰斬的接待數量
根據《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第三季度全國旅行社總數為62766家,第三季度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數據審核完成率為92.75%。
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旅行社國內旅游組織10354.25萬人次、28237.29萬人天,接待12244.92萬人次、27378.98萬人天,
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旅行社國內旅游組織12703.39萬人次、38543.32萬人天;接待13399.3萬人次、32240.85萬人天,同期全國旅行社總數為38433家。
從總數來看,旅行社組織人次和接待人次還有一定的恢復空間,從平均數來看,2019年前三季度和2024年前三季度,平均每家旅行社接待分別為3486人次、1951人次,平均每家旅行社的接待人次下降幅度約為44%。
這說明線下旅行社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一方面是源于市場的環境的變化,旅游市場的線上化轉型持續深入,分流了大量原本依托旅行社的客源,自由行的盛行也給旅行社的業務量產生了一定影響,導致旅行社接待的人次有所下降。
另外一方面是內部的白熱化競爭,隨著新進入者不斷涌入,旅游相關的自媒體、生活服務類平臺跨界分羹,讓客源被進一步瓜分,旅行社之間搶奪有限客戶資源的競爭愈演愈烈,小型旅行社生存空間被擠壓,行業內經營分化更為突出,部分競爭力不足的旅行社拉低了整體平均接待水平。
酒店行業
市場規模增大
機遇與挑戰并行
根據《2024年第三季度全國星級飯店統計調查報告》顯示,共有6129家星級旅游飯店。
在經營狀況方面,2024年第三季度全國星級旅游飯店的營業收入為390.01億元,相較于去年同期的208.78億元,增速近兩倍。
此外,全國星級旅游飯店的平均房價為375.10元/間夜367.38,同比增長了2.1%;平均出租率為52.96%,同比去年56.0%有所下滑;每間可供出租客房收入(RevPAR)為198.66元/間夜,同比207.78元/間夜,同比降低了4.4%。
雖然酒店整體營收有所增長,但衡量酒店經營效益的關鍵指標RevPAR卻下降了,這意味著雖然整體營收因業務量增加而增長,但單位客房盈利能力其實在減弱,后續盈利空間是否能持續拓展存疑,成本控制與定價策略面臨新挑戰。
從主要酒店集團經營數據看,2024年前三季度,八家國內酒店集團中,七家盈利,不過有五家企業凈利潤下滑,其中華住集團前三季度營收達到178.7 億元,位列各集團之首,并且營收同比增長9.63%,顯示出華住集團在市場上較強的營收能力和一定的增長態勢。
亞朵營收和凈利潤增速一騎絕塵,分別同比增長63.38%、82.79%,不過增長的主要原因并非來自酒店業務,而是其零售業務。
華天酒店虧損1.12億元,顯示出這些集團在成本控制、市場競爭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挑戰。
綜合來看,2024年酒店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營收增長帶來底氣,但核心效益指標走弱、出租率下滑等問題亟待解決,行業需精準洞察市場、優化成本、創新服務與營銷手段,來鞏固復蘇成果,邁向穩健增長軌道。
航空出行
逐步走出低谷
業績喜憂參半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客運量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4.4%,國際航線旅客運輸量恢復至92.8%。上市航司前三季度的凈利潤也在逐步恢復,同比2023年同期增長169.3%,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近五成。
收入端:除海航外,其余六家上市航司收入均超2019年,七家上市航司合計收入4557.5億,同比增長16.5%,較19年增長14.4%。
利潤端:除東航外,其余六家上市航司均實現盈利。東航虧損1.38億,較去年同期大幅減虧。春秋、海航、南航、國航、吉祥、華夏分別盈利26.04億元、21.73億元、19.65億元、13.62億元、12.71億元、3.07億元。
不過單從第三季度數據來看,五家上市航司三季度凈利潤下滑,其中東航、南航、吉祥、春秋下滑比例為25%~30%左右。中國航協表示,受外部種種因素影響,今年第三季度航司的客運收益水平和平均票價比去年同期均出現了一定的回落。這也是航司利潤下滑的原因之一。
餐飲行業
一邊規模穩步增長
一邊加速離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1-9月,全國餐飲收入39415億元,同比增長6.2%;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11038億元,同比增長3.6%。
天眼查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餐飲相關企業新注冊量達到134.6萬家,而注銷、吊銷量也高達105.6萬家,2023年全年,餐飲企業吊銷、注銷的數量是135.9萬,今年僅上半年的數據就接近去年的80%。
餐飲店批量倒閉的背后,是餐飲企業存量逐年遞增,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消費市場規模并沒有趕上餐飲數量增加的速度,導致供需失衡,部分地方餐飲行業陷入微利和負利潤的困境。
我們可以看下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數據。
四個一線城市的前三季度數據顯示,北京市餐飲業實現收入953.3億元,同比下降5.1%,上海市實現住宿餐飲收入1068.3億元,同比下降5.4%,連續6個月負增長;廣州市(住宿和餐飲業社零總額)、深圳市(餐飲收入)實現增長,分別為1.4%、1.3%。
上半年,北京規模以上(即年營收1000萬元以上)餐飲業利潤總額1.8億元,同比下降88.8%,利潤率低至0.37%。上海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即年主營業務收入大于等于200萬元)營收752.88億元,同比下降2.6%,營業利潤為-7.7億元。
在二線城市中(含新一線城市),據新食材數據統計,前三季度絕大多數城市的餐飲消費呈現出增長趨勢。其中,重慶市的增長率超過了10%,而武漢、成都、廈門、呼和浩特、大連的增長率也均超過了5%。
高性價比成為餐飲行業的普遍共識,餐飲業整體進入平價時代,高性價比的平價餐飲店快速增長。浙商證券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塔斯汀、薩莉亞等品牌正在快速開店,其中塔斯汀凈開店814家,同比增長12%;薩莉亞凈開店28家,同比增長6%。
文旅產業浪潮奔涌向前,有的企業能夠抓住機遇,成為新浪潮的引領者;而有的企業則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被時代的浪潮拍在沙灘上。無論是企業還是整個行業,都需要不斷地學習、適應和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文章來源:CTDU中旅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