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早推行城市更新的城市之一,多年來深圳不斷探索城市規劃與建設的新模式,因時因地、多措并舉推行城中村綜合整治和改造提升,從消除安全隱患到路網綜合改造,從空間結構優化到居住環境改善,從深挖村史文化到整村設計提升,以有機更新、韌性改造的方式全面推動城中村舊貌換新顏,實現城村宜居共存。本文選取了深圳6個代表性項目,聚焦基礎設施綜合整治、歷史人文資源活化、公共空間體系重構、社區便民服務優化等多維度,解讀深圳城中村蝶變新模式、新經驗,為各地城市更新發展提供新思維、探索新路徑。
桔子坑村
為“煙火氣”做“加法”
桔子坑村桔樂天地,設計:AECOM,攝影:王沛澤
位于龍崗區布吉街道的桔子坑村,與大芬油畫村隔道相望。村中居民以外來務工人員居多,其中不乏有來自大芬油畫村的藝術家、手工藝人。就村自身而言,是一個“煙火氣”較重的喧鬧城中村。在充分尊重村中場地特色與居民生活習慣的前提下,設計團隊通過全新的規劃,營造一個全年齡友好的城中村環境,通過與大芬油畫村的藝術鏈接,提升村中商業價值,塑造美學街區體驗。
在實際改造中,桔子坑村可利用場地局促;沿街商業業態雖然豐富,但界面雜亂。如何化解難題?圍繞“徜徉桔子坑·藝趣新樂園”這一愿景,設計團隊提出“一廊一軸兩片區”的空間規劃框架。“一廊”即桔子坑綠園道,通過將原不利的地形邊坡轉化為獨具特色的核心景觀空間,打造成為特色主街;“一軸”即綠色閑享軸,通過主街景觀提升,與周邊公園園形成聯動,打造綠色環線;“兩片區”則在尊重特色邊坡地形帶來的片區劃分現狀的前提下,打造山頂綠色生活社區與山下美學創意社區兩大片區。
如何留住“煙火氣”?一方面,采用通用設計策略,針對店招參差不齊、空調位置雜亂、街區界面凌亂等問題,借鑒嶺南騎樓特點,在主街設計具有嶺南特色的出挑雨蓬,為居民游客創造可遮陰、擋雨、駐足的空間,在其他街道區域因地制宜進行提升整治;另一方面,以桔色為核心色彩語言,通過提取桔子元素,塑造出社區獨特IP,加之噴濺彩墨等元素藝術化演繹,將之內嵌于村中建筑外立面、路面鋪裝、下水道井蓋、電箱外包、沿街商業招牌、主街宣傳欄等各處,同時重新梳理設計村導視系統,以此在全村范圍內營造出濃厚的藝術人文氣息。
桔子坑村指向標,設計:AECOM ,攝影:王沛澤
桔子坑村桔活運動場,設計:AECOM,攝影:王沛澤
不僅如此,設計團隊還為后續集市經營留足空間。例如,村中體育運動公園作為可供村民活動的重要場所,基于空間高效利用原則,在籃球場側空地處,增設由觀賽看臺和兒童游樂平臺組成的二層平臺。平臺下層保留停車空間和配套管理用房,同時可作為拓展商業業態,舉辦市集活動的場所。從空中俯瞰,體育運動公園像一塊飛濺的油畫在村中自由流暢。該公園建成后,已成為村中人氣最旺的戶外公共空間。
因地制宜,有序散落在村中的特色口袋公園,則成為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場域。設計團隊利用村中四個宅基地空間展開布局,通過對座椅、兒童游樂設施、康體設施的規劃設計,為居民創造出更多的休閑、娛樂和社交的彈性景觀場所。其中,將幼兒園家長等候需求和社區兒童互動訴求納入考量,利用場地高差打造出的“桔樂天地”,既能滿足兒童戶外探索,又能滿足村民的日常晾曬需求,成為獨特的村中村景觀。
涼帽新村
以空間“再生產”傳承非遺文化
涼帽新村,深圳市龍崗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供圖
位于龍崗區的涼帽新村以客家涼帽編織工藝興盛而得名。在歷史記載中這里自清代起已有人運用竹條編織涼帽。設計團隊從涼帽新村擁有的非遺文化底蘊出發,以“建筑+景觀+藝術”的跨界合作在涼帽新村進行了空間的“再生產”,創造出了多元豐富又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差異化空間。
重拾涼帽記憶是涼帽新村改造提升項目的重點。作為深圳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客家涼帽有著近千年歷史。而隨著高度城市化發展,這項非遺技藝正逐漸被淹沒,沒有得到有效傳承。基于此,一樹建筑通過追溯涼帽新村與竹編制作的深厚淵源,以現代化竹編形態重新演繹了村口頂棚及崗亭,這種呈現方式讓改造后的村口頂棚與崗亭延續了源自本土的材料記憶,并呈現出涼帽新村面向未來發展的創新形象。
涼帽新村,深圳市龍崗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供圖
竹編記憶的延續在涼帽新村不止于此。在涼帽新村行走,村里的一棟棟樓房分布地錯落有致,外立面上的墻繪極大地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墻面上,從涼帽編織工藝中提煉出竹編特色元素,繪制出翠綠色竹條相互交織、纏繞的畫面,傳遞出一種清新、活潑、自由之感。這一系列墻繪作品成為了涼帽新村在地人文和歷史的象征和紀念及村中的公共地標,延續著傳統涼帽編織的古老話語,幫助著市民了解與傳承地方傳統文化。
在緊湊的城中村空間中創造優質、充足的公共空間至關重要。在涼帽新村,南沙原創將幾棟荒廢的涼帽老村房屋及原村址改造為了村址公園,并在其首層用景觀還原了老村建筑肌理。團隊還將新建的二層結構連廊結合自然步道設計,將山底的舊村及臺地的新村連接,成為村民日常生活的必經之路,他們可以在此漫步、歇腳與納涼。
涼帽新村設計圖,南沙原創NODE供圖
社區公園是涼帽新村中主要的運動和娛樂空間,它作為村中全年齡段文體活動的核心公共場所,集架空籃球場、兒童游樂園、中心廣場及社區劇場為一體。在該公園打造中,南沙原創將原本簡陋的平層籃球場變成了一個兩層的、開放的鋼結構建筑,一層設置了半環形的階梯式座椅,形成了一個開闊的劇場空間。該層還設有一條超長的管狀滑梯,通往與鋼結構相鄰的兒童游樂園;拾級而上,一個嶄新的籃球場位處鋼結構的二層,該籃球場采用了美觀平整、隔音效果良好的地板,周圍四面是高高的圍網,并設有多盞路燈,兼具美觀性與安全性。
馬蹄山村
屬于年青人的潮居空間
馬蹄山村,深圳市龍崗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供圖
在龍崗區坂田街道,馬蹄山村因靠近多家國家高科技企業,居住著大量科技人才,也由此收獲了“中國學歷水平最高的村落”“中國最聰明的IT村落”“中國智力最集中的村落”等美名。在城中村改造提升項目中,龍崗區根據馬蹄山村的片區空間及肌理特征,植入了商業、休閑、文化、居住四大型功能組團,為街區賦予了“最深港”“最公共”“最城中村”“最生活”四大特色,旨在為居住于此的村民、人才提供更好的生活配套服務,最大程度提升其生活體驗感。
馬蹄山村,深圳市龍崗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供圖
在小小的馬蹄山村中,年青人占總居住人口的80%,因此城村改造工作主要圍繞這類人群展開。由于村內先前公共空間匱乏,且分布破碎、形態單一,難以滿足年青人的公共活動與社交需求,亟待整合及提升。為此,龍崗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與改造團隊一起謀劃,在村落中心片區通過整合破碎化空間、利用廢舊地塊、重塑土坡等措施,創造出了集兒童友好與運動一體化的公園、社區客廳及游廊等設施,并將核心區域的公共活動空間由1800平方米提升至6200平方米,用以承載城村居民大型的公共活動及全齡化的社區活動。同時,改造團隊還在城中村的內街巷中重點進行景觀提升,通過梳理高差地形而增加層疊錯動的臺地花園,并結合多樣化的空間尺度,打造出了親和友好的理想城市生活客廳,供年青人日常社交。
馬蹄山村,深圳市龍崗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供圖
消費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馬蹄山村改造項目通過創新商業場景,為年輕人塑造出一個時尚潮流、舒適健康、友好溫馨的消費場景。基于坂田華為重點產業片區的區域優勢,對村落南側華為地鐵口片區的統建綜合樓及握手樓組團進行業態功能、公共空間提升改造,以此激發城中村街巷廣場空間商業價值。在綜合樓內街區域,改造團隊從不同年代的深港潮流文化元素擷取十二種潮流符號,通過艷麗多彩的門頭、店招燈箱、發光字等,在原有墻體上進行濃縮強化,打造出了市井煙火新高地的“最深港”街區形象。
緊跟潮流的同時,馬蹄山村改造項目也不忘保留下珍貴的歷史遺跡。改造過程中,改造團隊針對崗頭河記憶花園這一馬蹄山老村遺跡,通過打開村北沿街圍墻,開放城村界面,將北側公共空間重新融入崗頭河岸,增設特色城市家具(云島),營造崗頭河記憶花園,為居民提供了一處多元的休憩空間。
沙二新村
以人文精神回歸塑造家園認同感
沙二新村,設計:蘇交科,攝影:莫少芬
在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提升項目中,位于寶安區松崗街道的沙二新村看似無奇,卻以細微之處的點滴設計,將村中人文傳承與宜居體驗,在極為有限的空間內融為一體,讓村中居民浸潤在禮學文化氛圍的同時,在此“看得見月亮,憶得起鄉愁,留得住記憶”。
城中村從不止是一處居所。對于很多人來說,城中村是“來深”的首站,承載著不盡的鄉愁。對于本地人而言,城中村也是在外村民的鄉愁聚點。“塑造認同感,營造精神意向的‘美’,比路人可見的‘外在美’更為重要。在改造中,實用性是重中之重。沙二新村整體建筑布局方正,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但因缺乏規劃,村內存在建筑形態凌亂、部分道路破損嚴重、人形流線不清晰、體育公園休閑利用率低、魚塘水體差等問題;且面臨著文化傳承斷代、生態自然景觀匱乏、建筑過密等城中村的共性問題。為此,項目團隊一方面對道路、交通、照明、管網等展開綜合整治手段,消除安全隱患,提升硬件基礎設施水平;另一方面對村內場地進行全時全局的系統化梳理,深入挖掘村文化要素,利用現有生態基地,依托當地獨特的學風文化,以“禮學回歸”為主題,營造出一個兼具文化涵養與自然呼吸的宜居社區。
沙二新村,設計:蘇交科,攝影:莫少芬
如何避免千村一面?在設計團隊看來,改造提升不是統一刷新外立面即可,而是要尊重在地文化屬性,通過人文精神回歸,讓居民與村落共呼吸。經考究,沙二新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村內有蔡進士第、碧沙蔡公祠等歷史文物古跡,曾涌現出蔡珍、蔡學元等對當地教育做出杰出貢獻的文人名家。也由此,當地有著濃厚的學風文化。以此為基礎,設計團隊以人行游覽線為時光軸,用現代懷古的方式,以蔡氏進士第遺跡為依托點,將項目分為“為學雅韻”“府邸樂居”“詩書禮序”三大組團,并將各類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建筑形體中,實現古今融通。有意思的是,從蔡氏進士第碑文中拓印而出的“回”形紋被轉化運用至村中各角落,加之青磚黛瓦與獨具嶺南特色的飛檐,形成相互獨立又和諧統一的風格步調,以見微知著的方式進一步豐厚村人文涵養,也成為激活村文化的重要一環。
沙二新村配電房美化,設計:蘇交科,攝影:陳李秋
社區體育公園和靜思湖是項目改造的重心所在,也是居民的關注焦點。社區體育公園面積達1.5萬平方米,其規模在城中村中極為罕見,也是當地居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設計團隊在保留原有運動場、舞臺及大部分喬木的基礎上,將其進行功能性與景觀性再布局,融入學風文化元素,將游覽路徑依次分為“啟”“學”“趣”“育”“歸”。步入公園,主入口處形似研磨石條的精神堡壘,以濃郁的書墨氣質,為人們開啟一段幽靜而深遠的跨時空文旅。沿著行進動線,情景式的“知之學堂”成為村中少年戶外學習的好去處;中軸線以書卷形式打開,恰似學海中的萬卷書徑,路側竹簡形制的宣傳牌銜接古今,將此塑造成人文風韻綠廊。園內舞臺曾經是教書育人之所,保留原有肌理,結合場地主題,通過文化符號與整體風格的統一,打造成為新時代宣講學習的交流平臺,舞臺一側半通透式的風雨廊則是運動場所與文化廣場的分隔帶,“回”型屏風與舞臺背景墻遙相呼應,又與整村形成體系化統一。
沙二新村社區公園,設計:蘇交科,攝影:陳李秋
改造前,沙二新村西側的風水塘,池水發綠發臭,雖毫無景觀可言,但也曾是村中居民兒時嬉戲之地。喚醒童年回憶,重塑家鄉美景,風水塘更名為“靜思湖”,運用生態修復技術重建水域自凈生態系統。在此基礎上,布置臨水棧道、荷塘月色、曲橋阡陌,以豐富的駁岸形式、蜿蜒曲折的行進動線,步移景異,為這一平平無奇的塘賦予古典園林觀感,并輔以挺水植物蘆葦、千屈菜等親水綠植的增設,使其既能成景又能觀景,展現出綠色生態的宜居之姿。
長守村
存真守拙,克制改造
龍馬社長守戲劇公社,深圳市坪山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供圖
在坪山區馬巒山下的長守村,由江氏先祖建于清代晚期的客家圍屋,已有超260年歷史。近年來,深圳市坪山區引入戲劇機構龍馬社,正將此處打造成為“戲劇谷”。這一充滿歷史韻味的客家村落,也由此在“存真守拙”的改造原則和克制謙遜的設計態度下,實現“古今并存、新舊混搭”的更新換代,煥發出了不一樣的勃勃生機。
長守村客家圍屋聚落占地面積6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主要建筑以夯土工藝興建,黃墻灰瓦特色鮮明,散落在村落里的殘垣頹壁、剝落的墻皮、深淺不一的裂痕和洞空似時光低語,講述著往昔的故事。殘留在墻面的青苔也以獨特的方式裝點著村落,讓人感受到歲月悠悠的鮮活與優雅。陽光灑下,光影交錯間更添幾分歷史的厚重與溫情。青山綠水與之遙相呼應,讓整個村落充滿了靜謐和靈氣。
龍馬社長守戲劇公社,深圳市坪山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供圖
長守村客家圍屋聚落聚焦打造龍馬社長守戲劇公社,改造的難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如何避免新技術對歷史遺存的過度干預,二是如何在客家民居中植入現代化功能,三是如何用戲劇功能活化老房子。
“存真”是第一步。項目團隊對村內歷史遺存的構件和肌理堅持“應存盡存”,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客家圍屋坍塌形成的廢墟和殘垣斷壁;無法保留的破敗房屋則將拆下來的石橋、石槽等留下來用于鋪設路面,將雕花木頭等通過再設計用于民宿房間的裝飾,讓客人能夠在這里與當地民俗文化產生對話和聯接;并通過調整建筑結構方案,留住村中百年古樹。
龍馬社長守戲劇公社道路景觀夜景,我宅建筑設計供圖
“守拙”體現在去裝飾化方面。項目團隊在整體設計上充分尊重鄉村文化、自然環境和傳統建筑風格,堅持做減法,以避免過于現代的設計力對傳統元素的破壞。在改造過程中,特別邀請經驗豐富的老匠人,運用傳統的夯土砌筑方法建造,還原老圍屋最原始的風貌特色。在材料的選擇上傾向于使用木板、銹板等鄉土材料,與老圍屋的原始風貌相契合,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老圍屋的文化內涵。
小劇場是整個項目中的核心建筑。整體建筑采用獨特的五邊形拓撲結構,沿襲了傳統客家圍屋的結構特點,與老建筑呈現出傳承和連帶的關系。項目團隊在劇場墻面,采用穿孔鋁板材料,以參數化的手法控制鋁板表面開洞的位置及大小,使得光線透過鋁板形成影子照射在背面的夯土板上,形成了陽光投射在夯土墻上斑駁的肌理效果,讓新舊建筑材料實現了碰撞和呼應。
山廈新村
在空間敘事中激發公共活力
山廈新村中心廣場廊架(向陽花圖案),
設計:AECOM,攝影:余少娜
山廈村,始于明景泰年間,后隨南遷居民逐步形成多氏族集聚的村落。由此,和睦共居的村落文化沿襲至今,成為其立村之本。20世紀初,山廈村便成立了深圳歷史上首個黨支部;這里也曾是東江縱隊抗日的主要根據地之一。改革開放后,緊跟時代步伐,山廈村居民敢闖敢試,蹚出一條新時代城村發展路徑。
豐厚的歷史人文與紅色基因,賦予山廈新村的設計改造更深層次的內涵引領。以“幸福山廈村,樂活新故鄉”為愿景,設計團隊提出了“一環兩軸一網一芯”的空間規劃框架。其中,“一環”即山廈紅色文化環,統籌串聯起山廈歷史人文資源與舊村生活記憶場所,并以社區共享街道為載體鏈接新村繽紛活力節點和文化打卡點,以此形成完整的、兼具傳統與現代的敘事閉環。“兩軸”為社區共享街道軸和濱河生態軸,通過構建多元社區活動場所,激發公共活力,同時通過構建濱水綠廊打造居民游嬉的生態場域;“一網”指綠色樂活網,充分利用村綠色生態基地打造全域社區健康目的地;“一芯”指公共活力芯,打造成為社會鄰里交流的活動核心。
左> 山廈新村“薪火相傳”雕塑,設計:AECOM,攝影: 劉慶龍
右> 山廈新村榕下驛站,設計:AECOM,攝影:鐘兵
以人文敘事為本底,重塑社交活動場域,激活鄰里共享空間,成為山廈新村打造“活力城村”的具象體現。位于社區共享街道中間位置的中心廣場,也是“一芯”所在,是新舊融合、展望未來的重要節點。設計團隊巧妙利用區域內約3000平方米的公共綠地,在保留原開放式草坪的基礎上,植入白色環狀“云廊劇場”的頂蓋,提供大面積遮蔭擋雨的表演空間,重建階梯看臺和移動軌道展廳,已成為一處全新的最受村民喜愛的休閑嬉戲的地方,當村內舉辦各類傳統節慶活動時,也是一個大型聚會交往的場所。
山廈新村榕下驛站,設計:AECOM;攝影:余少娜
位于濱河生態軸核心位置的“榕下驛站”,則是山廈新村重要的公共服務設施。設計團隊通過將舊的服務設施更新拓展,營造成為集黨群服務、社區圖書館、公共衛生間、市民休閑為一體的復合公共活動場所。“榕下驛站”以保留的古榕樹為核心,環抱展開半圍合姿態,且與相鄰的“漣漪廣場”的圓形平臺呼應,創造有濃密枝葉遮陰的向心性空間,形成適應地域氣候且有團聚氛圍的社交廣場。驛站采用清水混凝土框架與紅磚填充的建造模式,用樸素粗礪紅磚與晶瑩半透的玻璃磚相嵌共構,讓材質與工法新舊結合,表達對古村歷史傳承的回應。在如傘蓋般大榕樹的斑駁光陰的庇護下,村民可享受山廈河畔悠閑的幸福時光。
山廈新村兒童友好路徑,設計:AECOM,攝影:劉慶龍
山廈新村中心廣場,設計:AECOM, 攝影:劉慶龍
值得一提的是,有別于其他村,山廈新村居民以本地村民居多;人口結構呈現出適齡兒童多的特點。“兒童友好”成為該村設計改造中的重要一環,也為村中注入更為明快的活力色彩。在兒童上學必經之路上,設計團隊在臨街墻面描繪出太陽花從種子、開花直至回饋大地的過程,象征著兒童的成長與回饋;圍繞太陽花不同時期的形態,沿路布置供兒童互動玩耍的裝置,留白墻面中融入教育科普小知識,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兒童在游戲中豐富學習經驗。在奇樂融榕兒童樂園,設計團隊為其增設了趣味坐凳、兒童轉轉杯、趣味爬網、趣味沙坑等一系列設施,成為村中孩子們最愛的嬉戲場所。
【免責聲明】本文由商業地產課堂整理編輯,文章來源于藝術設計的朋友們、世界城市日,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