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芙妮近日發布2018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之營運資料及2018年上半年盈利警告,稱2018年上半年繼續錄得凈虧損,虧損數額與2017年下半年相若。據財務數據顯示,達芙妮2017年下半年巨虧5.247億港元,這就意味著,達芙妮在進行一系列的調整、轉型之后并未出現好轉跡象。隨著關店數量繼續增加,而股價的持續走低也意味著這曾經的“一代鞋王”早已走在下坡路上。
作為達芙妮旗下的兩個主品牌,達芙妮和鞋柜的表現欠佳。報告稱,由于受銷量減少所致,核心品牌業務同店增長率與第一季度相比略有改善,但依然呈下滑態勢。整體而言,2018年上半年同店銷售下跌9.1%。記者就關店等相關問題采訪達芙妮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已離職,其認識的相關工作人員也均離職。
實際上,達芙妮關店的跡象可以追溯到2015年。自2015年起,達芙妮就開啟瘋狂關店模式,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別凈關店805家、1030家以及1009家。在此次盈利警告中,達芙妮公布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達芙妮旗下門店數量降為3173家。
此前,達芙妮曾多次強調2017年是公司轉型升級的一年,據了解,2015年起,達芙妮開始調整店鋪體系,升級品牌形象。它去掉了中文名稱“達芙妮”,將logo改為更加國際化的“DAPHNE”,進駐購物中心,更換門店視覺形象等,并清理掉一些不符合標準或盈利較差的店鋪。在2017年夏天出人意料地和紐約市SoHo區的潮流買手店Opening Ceremony進行了聯名合作、增加聯名款和時尚款產品、提升購物中心門店比重等。盡管達芙妮做了多種努力,但從2017年報以及2018年二季度預告以及上半年盈利警告來看,轉型并不奏效。
轉型失敗帶來的必定是資本市場的不看好,為此,達芙妮的股價一直處于下滑狀態。
如今的達芙妮不能再提“當年勇”。1995年,達芙妮整合內地業務成功于港交所主板上市,于2009年至2012年期間鞋履零售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門店數量也達到鼎盛時期的6881家,2012年的營業額便高達百億元。從股價來說,2012年處在發展巔峰的達芙妮股價曾在10元以上高位,2013年后,公司股價開始一瀉千里,至2016年末就跌破了1元價位,其后更屢創新低,至今年6月底已刷新至0.4元以下水平。
近年來,不只是達芙妮,整個女鞋行業發展停滯不前,百麗退市發展不受資本青睞;千百度股價下跌、配股終止、中期業績預告由盈轉虧,個個是“麻煩纏身”。盡管各企業均在轉型、試圖扭轉局面,但目前成效不佳。有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女鞋行業調整需要時間,但未來預期難測,發展仍較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