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商業街怎么轉型升級
來源:未知 作者:cjn 時間:2018-12-19 09:10
傳統商業街區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結構和城鎮發展的細胞。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更新,傳統商業街區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但是作為城市歷史的見證,傳統商業街區并沒有因此消亡,而是伴隨著現今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逐步顯現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并不斷進行適應性更新,在現代商業活動中,我們仍能看到傳統文化內涵的影子。如今,傳統商業街區并不只代表著過去,它在現代人們生活中仍體現著它存在的價值,即在成熟穩定的社會組織結構中持續更新完善,并對現代城市的更新發展不斷產生新的影響。

傳統商業街區的概念
傳統商業街區是社會歷史發展的遺跡,反映某一時期的文化特色,是一種典型的歷史街區,傳統商業街區包含于歷史街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十四條對歷史街區的概念進行了明確地定義。2008年7月1日起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也明確規定了歷史文化街區的定義:“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比較豐富、歷史建筑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和真實地反映傳統風貌和歷史文化,或者能夠集中體現本地建筑特色、民族習俗,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由此可見,作為歷史街區的一部分,傳統商業街區不僅是現代城市中重要的商業載體,也是法律法規保護的范疇。

傳統商業街區與現代城市發展要求的脫節
區位優勢降低,交通問題凸顯
傳統商業街區一般位于老城區,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城市新城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興商業體逐漸出現,商業功能逐漸轉移到更便捷的地方,傳統商業街區也就逐漸喪失了區位上的優勢和競爭力。由于傳統商業街區交通具有歷史性,大多缺乏核心規劃,所以區域內部交通組織比較混亂,其交通的可達性較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人們生活中汽車成為越來越廣泛使用的交通工具,昔日只為滿足行人、馬車和少量汽車需要而設計的道路交通體系,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城市快速機動化發展的需要,行車和停車困難逐漸成為傳統商業街區的突出交通問題。
街區商業業態發展滯后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居民購買力逐步提高,消費市場進入新的升級階段,商品更新步伐加快,小型零售業向精細化和專業化發展。而傳統商業街區的商業業態發展的滯后性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如青島中山路傳統商業街,其經營商品低檔化,本地消費者逐漸流失,從而更進一步影響街區商業業態的發展,加上城市更多新興商業中心的興起,這條百年老街漸漸失去昔日的輝煌。
小尺度的空間不能適應現代商業的要求
由于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建筑建造技術落后,加之當時商業發展的特性對空間場地要求較低,所以傳統商業街區的建筑空間一般比較小。而目前狀態下小尺度的建筑空間已經使空間效能達到極致,滿足不了現代大型商業活動對空間場地的要求。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傳統商業街區昔日的控制職能逐步讓位于多功能的商業中心。

傳統商業街區轉型的規劃策略
產業轉型策略
對于傳統商業街區而言,困境的根源在于傳統商業未能與時俱進,而不在于商業本身。因此,傳統商業街區的產業轉型需要在歷史形成的商貿產業基礎上,通過眾創等引領來實施“產業鏈改造”策略。一方面,突破街區在商品售賣環節的局限,通過商業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推動商業模式的更新,將街區商業發展的重心向產業鏈的高價值端轉移;另一方面,突破街區商業服務層次的局限,通過商業產業鏈的橫向拓寬,加速產業層次的提升,將街區商業服務的內容向產業鏈的供給側拓展。在實踐中,根據街區的發展條件和資源稟賦,上述兩個方面可以擇一而行,也可以同時并進。
空間轉型策略
傳統街區空間轉型的關鍵在于如何通過建筑內外部空間的局部改造和街區整體空間環境的打造,使之適應創新要素、業態、功能入駐的要求,其核心策略是構建“節點型帶空間”。在街區整體層面,從“街空間”向“帶空間”轉型。轉型規劃不能只關注街區道路所涉及的空間范圍,而應延展到道路兩側的用地上。在街區局部層面,分段選址打造街區節點。總體而言,即以節點串聯“帶空間”,形成“節點型帶空間”的街區整體空間新格局。

景觀轉型策略
傳統商業街區景觀轉型的關鍵在于如何實現由“封閉性、從屬性、大眾化”向“開放化、標識性、特色性”的景觀轉型,核心策略是景觀的“符號化”。“符號化”既包括景觀體系的導向性,又包括微景觀的特色凸顯。這就要求街區景觀體系主要由開放性景觀、標識性景觀及特色性景觀組成,大到街區景觀體系的特質、廣場 ( 公園 )的空間形態,小到路牌、街頭雕塑、坐凳、親水步道、垃圾箱及售賣亭等,均需成為街區的“符號”,以體現其整體性、導向性、科技性和親民性,增強開放空間的共享度和界面的連續性。
實施保障策略
街區轉型需通過“點狀示范,由點及面”的策略推動轉型的有序實施,即結合項目本身的特點,制定實施步驟,分節點、按計劃地做好項目策劃,逐步實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