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疫情對經濟造成的沖擊,尤其是就業問題,全國目前已經有超過27個城市允許設立攤販擺賣。就連上海,這個一向以時尚潮、國際范自居的城市也支持“外擺經營”。一時間“地攤經濟”引熱議。這個話題之所以受關注,被熱議,最本質的原因是地方政策似乎在“開倒車”。“地攤經濟”其實改革開放后就有,現在中小城鎮仍一直存在。不過在過去10年左右的時間,部分城市管理者想提高“逼格”,“接軌”國際。于是陸續對這些不符合國際大都市形象的行為采取了打壓。不但行政執法禁止,而且還引導輿論批評他們噪音擾民、空氣污染……可現在不但允許了,甚至出動城管打電話直接喊商販去擺攤,還有總理點贊,輿論盛贊“煙火味”等等。于是吃瓜群眾便聚攏看熱鬧了。
有觀點認為“地攤經濟”火了之后,伴隨著的是商鋪價值的下跌。更有消息稱廣州某商鋪在疫情后掛牌3萬/㎡,允許擺地攤后價格直降到2.5萬/㎡。
關于“地攤經濟”的影響,以及商鋪市場的前景,我提幾點看法:
“地攤經濟”對商業趨勢的影響不會很大
從經濟角度看,這些小攤位的確能夠解決少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但對全局幫助是有限的。大城市消費習慣已經形成,或逛商場或網上購物。消費升級或者消費方式的升級是整體的大趨勢,擺地攤并不符合這個大趨勢。所以最近地攤的火,也只能在局部范圍內,很難再進一步擴大。因為擺地攤并不能產生太多新增的消費需求。所以成都設立3.6萬個攤位,解決10萬人就業問題的新聞,頂多是個案。而成都的3.6萬個攤位,最終有多少能夠持續經營,仍需觀察。畢竟地攤消費群體也很難再進一步擴大了。
“地攤經濟”對商鋪市場短期的沖擊可大可小
從商業角度考慮,“地攤經濟”等于增加了商鋪的總體供應,勢必分流了原來商鋪所面對的消費市場。而且擺地攤接近零成本,和正兒八經交租金的商鋪完全處于不對等的競爭狀態。因此部分商鋪,尤其是經營和“地攤經濟”重疊的類型(比如小吃,雜貨等),這些商鋪的損失會非常嚴重,甚至面臨難以繼續經營的狀況。如果商鋪的經營回報率降低,那商鋪的租金、價值也會隨之走低。從宏觀角度考慮地攤會對商鋪產生影響,主要關注城市本身的商業體量,以及新增地攤的數量。如果一個大城市增加3、5千個攤位,對整個商鋪市場產生的沖擊會相對比較小,影響很可能就集中在某些業態上,又或者集中在地攤聚集的地段附近。但如果都像成都那樣,一次性推出3.6萬個攤位甚至更多,那對整個商鋪市場的沖擊將是巨大的。不但消費群體部分轉移到地攤,甚至部分經營者也會選擇成本更低的擺攤方式。全市正經商鋪的租金和售價都被拉低也毫不奇怪,倒下一批交鋪租的經營者也合情合理。
傳統商鋪,就算沒有疫情,沒有地攤,也有新增大供應的壓力。據不完全統計,廣州2020年將要開業的項目共約17個,大部分集中在番禺、黃埔、增城區域,老城區荔灣有2個項目?偯娣e累計近200萬㎡。當然,廣州的情況并不是特例,也不是今年才有,幾乎年內如是。過去10年,全國各地年都在瘋狂地規劃商辦類物業,致使全國所有大城市無一例外地都出現商業的持續大規模增加。商業體量的暴增,消費力沒有跟上,自然呈現僧多粥少的局面,商鋪是開一波,關一波。然而,這還沒算上網上消費對實體消費的不斷蠶食。
總的來說,地攤對商鋪市場而言,只是雪上加霜而已。商鋪供應過量和消費模式轉趨線上的趨勢沒有發生改變。而地攤經濟對大城市而言,到底是可貴的煙火氣?還是國際化的毒瘤?又或者只是臨時急用的廁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