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羨慕房地產開發商,認為房企暴利,豈不知房地產項目,與別的行業一樣,也是有項目賺的盤滿缽滿,也有些項目不賺錢,甚至虧損到姥姥家。
分析虧損原因時,有的領導歸結于產品定位太高,有的歸結于沒有做“快周轉”模式,有的認為開發周期太長,導致財務費用、管理費用、違約費用過高吃掉了利潤……
理由五花八門,我個人認為他們說的都不太專業,因為都沒算過賬,都是拍腦袋。盡管很多人已經從事房地產開發十幾二十年,還是不專業。
從實踐經驗來看,筆者從2003年開始算,做房地產17年了。
從一線營銷策劃、銷售代理到開發企業項目總、投拓總,都經歷過,見證了不同的開發模式和經營策略,得失皆有。
筆者認為,對于純居住類用地而言,項目的開發與經營策略,從投資決策指標視角看,主要就三種模式:
即“利潤優先型”或者“現金流優先型”,以及二者兼顧的“平衡型”。
“利潤優先型”經營策略,一般適用于城市核心地段,或者具備獨特配套資源的優質土地。
如重點學區、一線景觀(江,河,湖,海,公園等)、商業配套、文脈等稀缺資源,其具有不可復制的稀缺性,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強,長期看好。
對于這樣的優質土地,應該充分攫取土地的價值,建議采用“利潤優先”的經營策略,而不要過分關注周轉速度,因為售價提升預期可覆蓋資金成本。
在產品選擇上,通常以“改善”和“高端”產品為主,通過產品力打造實現真正的溢價,不要一味追求快速回收資金。
舉例來說,2016年,某房企在省會城市中心地段,有一個住宅項目,比鄰重點學區,有稀缺江景,占地面積60畝,容積率2.5。
土地拍賣價格1000萬元/畝,樓面價約6000元/平方米,計容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地下面積約4.15萬平方米。
如果按照“快周轉”經營策略,剛需定位,約100平方米每戶,當時周邊住宅售價約8000-11000元/平方米。
因為有學區和江景,該項目可以比周邊最貴樓盤多賣3000元/平方米,則售價約14000元/平方米。
一年就可以賣完,利潤約1.04億元,銷售凈利率約7.6%,IRR約182%。
“快周轉”策略下的經營指標
但是,考慮到有重點學區和稀缺江景,可以采用“利潤優先”經營策略,按高端豪宅定位。
比如戶型采用160-260平方米大平層,建安成本增加20%,開盤銷售均價達到15000元/平方米,每年價格漲幅20%。
銷售周期2年半,最終實現銷售均價18200元/平方米,凈利潤達到2.1億元,銷售凈利率約12.9%,IRR約83.86%。
“利潤優先”策略下的經營指標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樣一個項目,不同的開發策略,經營結果是天差地別的。
一般來說,在沒有更好的投資機會之前,不如讓資金在這種優質項目上多攫取溢價帶來的利潤。
比如上述案例采用“利潤優先”經營策略,在預期價格漲幅和產品溢價大于資金成本的情況下,拉長銷售周期,可以獲取高額利潤,比采用“快周轉”的現金流優先經營策略多賺1.1億元。
當然,市場上也有“無心插柳柳成蔭”誤打誤撞的故事。
比如南昌某房企開發的xx山河項目,2005年拿的地,總地價9100萬元,只有104畝土地,容積率2.2,總建筑面積約28萬平米,樓面價455元/平方米。
2010年開工,2011年開盤,因為開始定價較高,導致銷售速度較慢。
雖然增加了管理成本、銷售成本和財務成本,但是他們土地價格太便宜,又機遇好,迎來了過去十年房地產快速漲價期。
房價從7000多元/平方米,漲到2萬元/平方米,房價漲幅超過了成本漲幅,雖然開發周期長達約10年,其住宅倒也賺得盤滿缽滿。
“現金流優先型”經營策略,一般適用于以地緣客群為主的城郊居住項目,或三四五線城市.
因為目標客群單一,或人口凈流出城市,主要因為沒有太大的漲價及產品溢價預期,需要短平快。
通常以“剛需”和“首改”產品為主,選取“貨地比”較高的項目,要避免競品分流客源,從而導致銷售周期拉長、降低收益率。
同時為規避風險要求快速回收資金,以盡快落袋為安,宜快速周轉,速戰速決,利用有限資源做大規模,則需要更關注股東資金回收期和股東IRR指標。
這種類型項目屬于機會型區域,企業更加關注股東資金安全性。
當然,對于遠郊的文旅小鎮、康養小鎮、產業小鎮類項目,因為帶一定規模的產業,與純居住項目又不同,不在此討論范疇。
“現金流利潤平衡型”經營策略,一般適用于環城一些中低密度項目,如果單純“快周轉”追求現金流模式,會浪費了項目具備打造產品力的溢價優勢;
而單純追求利潤,又不像核心優質地塊那么具有競爭力,這時候不妨采用“現金流利潤平衡型”模式。
即我們通常采用的“高低配”的方案,在容積率不變的前提下,高密度部分則與現金流優先型一樣,以“剛需”和“首改”產品為主,快速回收股東投入資金;
而低密度部分則打造和利潤優先型一樣的“改善”及“高端”產品,打造品牌形象,利用其產品力,更加關注利潤的拉升。
這種模式兼顧了各種產品,可以有效滿足各種需求的客戶,對項目銷售風險的規避起到分散作用。
從以上三種模式分析我們知道,如果不分具體情況(如城市核心具有快速漲價的地塊與城郊漲價幅度很慢的項目;如實行“限價”的城市或區域),一味追求“快周轉”、現金流,或是利潤,都是不科學的。
機械地按照各指標下限進行投資決策,也是不盡合理的。
來源: 產業研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