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投資的,大家都知道商業的價格往往是住宅的3-5倍(因地段不同而不同)。
因此,對于一些競價型的項目,大家都削尖了腦袋想多做點商業,把項目的貨值拔高,進而多向總部申請一些授權價。
但實際上,大部分項目商業還是比較難去化的,除非一些核心地段商業有它應有的價值。
而針對目前房地產的實際現狀,大部分新項目的位置都是遠離城市核心區,處于遠郊或者城市發展區,因此商業價值是相當有限的。
商業體量布局過高,只會導致項目最終的利潤都沉淀在這些難去化的商業貨值上,再加上車位,一個項目干三年毛利潤都拿不走……
可見,投資階段商業的合理布局,對于項目最終成敗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一名有經驗的投資人員,一定不是僅僅考慮多布局商業把貨值拔高這么簡單,而更應該考慮商業的去化。

那么,強排階段的商業布局有哪些原則需要關注呢?
1、控制商業整體占比
很多投資朋友,為了拔高商業價值,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先把小區四周圍一圈二層商業,盡量把比例做高,類似這樣:

四周布滿商業將大幅提升商業體量,降低商業稀缺性,同時騎樓商業將導致商業劃鋪十分困難,更加增大商業的去化壓力。
減少商業面積可以有效提升項目商業的稀缺性,提高商業的價值。
一個新項目基本的商業配套是剛需,滿足基本的商業配套只需要考慮社區底商就夠了。
而經驗數據來看,社區底商一般計容建面占比不超過3%,高了勢必存在一定的去化風險。
很多項目規劃條件通知書,往往只約定商業的規劃上限,比如低于10%,這樣的話只需要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擺布,在商業價值不佳的區位控制3%就歐克了。
當然區位較好的項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多布置一些。
2、合理規劃商業形態
有幾個原則:
控制盒子商業。能不做盒子就不要做盒子,除非你是萬達、新城、華潤這些有商業運營能力的企業,除此之外建議盡量不要考慮。
大部分企業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搞一些盒子最終爛在自己手里。
盡量少布局二層商業。按照定價上來看二層商業往往只能賣一層商業的一半,一樓4萬,二樓頂多2萬。
而且賣二層商業還要考慮一個問題,二層商業要么搭著一層賣,要么單賣。
如果搭著一層賣(俗稱“一拖二”),就務必要考慮清楚總價的承受能力;
如果單賣,那么二層商業就務必要預留過道(要不然二層商業如何上去?),同時,二層商業在銷售時也比較挑客戶,一般主要就是茶坊、培訓機構為主,餐飲就比較少了。
三樓、四樓就不說了,實際能去化的售價還不如住宅,那還不如直接修住宅算了。
盡量避免騎樓商業。商業盡量獨立住宅排布,很多地區都對商住分離有做規定,但部分地區沒有規定。
商住不分離就容易形成騎樓商業,導致商業內部受住宅柱、梁的影響較多,進而影響商鋪的利用效率大幅降低,價值也相應折減不少。

3、減小商鋪面積(開間、進深控制)
開間也叫商鋪門面寬,即一間商鋪的寬度,進深即一間商鋪的深度。如下圖所示,紅色為進深,藍色為開間。

商業進深一般有8米、12米、15米之分,很多朋友一來就搞15米進深商業,這會出現很多問題:
一是商業進深長,導致商業內部采光極差,展示面有限,同時極度不好使用。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自己走進一間15米深的商鋪吃飯是一種什么感覺,是不是非常壓抑?
二是商業進深長了以后,劃鋪面積就往往非常的大,按照常規1:2-1:3的開間進深比來算,15米進深的房間開間最低需要5-7.5米。
這就導致商鋪面積最少也要75㎡,再加上商鋪的高單價(例如4萬一平),總價就要到300萬,而商鋪首付就要50%,這就導致這間商鋪的投資門檻異常的高,那就比較挑客了。
可見,同一位置、面積的商鋪,開間進深合理的商鋪價值比不合理要高。
合理開間進深商鋪可以保障:
廣告展示面廣、品牌推廣宣傳到位、吸引更多消費者。
采光通風好、貨物不易潮濕、存放質量高、室內通透、節約15%用電量。
無面積浪費,提高10%使用率,提高商鋪價值及經營效益。
因此,在商業價值不佳的區域建議商業進深選擇8米即可,按1:3的開間進深比,開間3米不到,商鋪面積可有效控制在24平米以內,大幅降低投資門檻。

最后再來談談商鋪的定價。
商鋪的定價往往比較主觀,有時候項目利潤率離公司考核目標差了點,投資團隊會拔高商鋪的價格,而總部又覺得賣不了這個價格,因此有時候商鋪的定價就成了投資和總部搶奪的關鍵點。
了解一些基本的商鋪定價邏輯,對于合理定價或者為定價找“依據”還是有幫助的。
先說結論,住宅項目的商鋪定價現在主要有兩種,一是市場比較法,二是租金反推法。我們分別簡單說下:
1、市場比較法
顧名思義,就是參照周邊競品來定價。選取同等區位,同樣產品的競品商鋪來做參照。
注意一定要是同等區位,不能你的項目在城郊,卻選擇一個城市核心區的商鋪來做對標;
此外,就是必須得同樣的產品,你是底商你就選擇底商對比,而不要選擇別人的商業街來對比,你是二層商鋪,那你就參照二層商鋪,以此類推。
為了保證對標競品的合理性,我們往往還可以采取打分的方法來做定價。
比如,把目標項目與競品項目從區位、交通、周邊環境、產品規劃、品牌及營銷運營等維度進行打分,然后按打分權重來確定目標項目的售價。
2、租金反推法
租金發推法的基礎還是來源于市場比較法,首先依然是需要了解板塊同等競品的租金情況,然后按該城市一般租金回報率進行反推售價,即:
售價=年租金/年投資回報率
那年投資回報率多少合適?
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看不同的城市和板塊,一般5%-8%不等,能達到10%租金回報率的項目很少見了,如果你們身邊有這樣的項目,請帶我開開眼界。
網上找到這樣一組租金回報率數據,你們幫忙驗證一下:

那有朋友說,我這個項目周邊就是沒有可以參照的競品,價格和租金數據都問不到,可咋整?
剛在文章開頭已經說了,主流定價是市場比較法和租金反推法,如果實在不行那就用第三種方法吧,叫成本利潤法。
3、成本利潤法
理論上講,商鋪用成本+利潤法來定價是不合理的,這樣會使得商鋪的價值非常之低,也就不能反饋它的市場價值,自然測算出來的項目利潤率是偏低的。
在沒有其它參照的情況下可以用這種方法,雖然商鋪的價值被低估了,但是風險系數低啊!
如果按這種方法項目利潤率也能達標,那自然是給項目加上了一道保險杠!
此外,還有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系數方法。
比如一層價格可以按第1、第2種方法確定,可是二層三層沒有參照怎么辦?
這個時候可以二層按一層價格的0.5,三層按一層價格的0.3來確定,比較拍腦袋了,實在沒有參照的時候可以采用。
最后,各位投拓朋友們,需要提醒大家一點:
道路千萬條,客觀第一條;
商業不規范,老板兩行淚。
門口路都沒有,就別搞啥商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