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研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雙城經濟圈若干城市融合發展的案例,我們提出一般情況下,地方實現區域一體化融合發展的“六個深度”政策措施,供各地政府與企業制定“十四五”發展措施時借鑒。
一、生態文明上的深度聯建
1、環境保護“一條心”。生態建設有其特殊性,如果不能實現思想一致、行動一致,區域內的某一地污染都可能造成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惡化。因此全區必須加強交流合作,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上達成“一條心”,強化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意識。
2、產業發展“一個調”。在全區域內需要一致推進綠色發展,優化經濟結構,突出綠色技術創新與生態保護設計,建立統一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共同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空間布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經濟發展較落后地區的生態環境往往較好,要利用好環境優美、生態資源豐富的優勢,在生態農業、文旅、康養等方面發力,打造區內“菜籃子”、“后花園”,促進自身發展。
3、生態建設“一張圖”。全區域要聯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做好空間資源管控、污染綜合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等“組合拳”,探索建立一體化環境工作機制,區內發達地區要對較落后地區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共建生態文明。在這方面長三角地區已有較好的實踐。
二、公共服務上深度協同
1、城市服務協同。區域內各個城市需要加強協同,優化城市服務,在公共服務設施、城市功能完善、信息技術融合、智慧城市建設、城市治理等方面推動一體化。較為典型的是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內推動健康碼互通互認。
2、提升營商環境。要學習借鑒區內先進城市的營商環境經驗,打造“一個標準”的優質營商環境,協同推進“放管服”改革,才能有效承接區內產業轉移。
3、優化社會環境。強化區域內公共事務協同治理,同時要增強政府和社會機構的公信力和執行力,營造整個經濟圈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社會環境。
三、發展規劃上深度鏈接
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就要堅持一體化的發展理念,各地要與區域總體規劃做好銜接,互相之間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技術創新等方面加強區域經濟圈內部規劃銜接,做好重要產業、重大項目、重點園區等方面的規劃協同,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
總體來說,區域一體化發展為區內及周邊各個城市帶來了重大的機遇和利好,但也需要看到背后的挑戰,如果錯失機遇,則會造成自身的邊緣化。從我們的研究和經驗來看,改變固有行政思維,積極推進以上“六個深度”的發展舉措,產業發展深度對接,基礎設施深度互聯,開放創新深度合作,生態文明深度聯建,公共服務深度協同,發展規劃深度銜接,能夠幫助地方有效地融入、共同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