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雙循環背景下的新渠道圓桌會議”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辦,蘇寧金融研究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就疫情下消費場景的新變化以及未來展望新機遇發表了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行各業在第一季度受到沖擊,基本上都處在停工停產的情況,很多企業的經營出現了問題,很多企業員工收入縮水。對很多人來說,他們購買力出現了一些損傷。另外,從消費角度來講有一個效應,就是消費者適應了一個消費水平之后很難降下來。近些年得益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我們已經享受到或者已經迎來了消費升級的潮流,很多人對于品質消費,并不會因為收入的縮水或者財富的縮水就產生一些影響。
綜合來看,性價比越來越成為一些消費者看中的東西,他們希望能夠盡可能的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加優質的商品,這個時候有一種潮流叫做去品牌化。很多人以前對于品牌溢價愿意為之付費,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去品牌化的東西出現了。
第二,健康消費意識在提升,每次疫情事件,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都是一次健康教育,這次我們看到對于生鮮食材、運動器械等等,特別是電商這塊,疫情之前老年人不太喜歡用互聯網買菜,他們依然愿意去菜市場買,經歷這次疫情,一些老年人也愿意到生鮮超市買東西,這也是一個側面的縮影,很多人經過疫情,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看重。
第三,國貨潮可能來了,因為經歷了這次疫情,放眼全球為什么我們現在二三季度經濟在全球上一枝獨秀,因為我們憑借超強的動員力、號召力和強大的執行力,舉國上下一起努力把疫情這么快的控制住。某種意義來講對于自己民族的自信和凝聚力的認同感是有提升的,另一方面Z世代這個群體,95后、00后這個群體,他們越來越成為中國消費市場的領軍群體,我們知道前一段時間有一個短片叫《后浪》就是關于Z世代這個群體,他們在成長出生過程中趕上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他們沒有經歷過物質短缺,他們趕上了互聯網大發展,各種新業態不斷的涌現,他們對于新鮮事物愿意擁抱,他們也見證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他們對中國文化民族自信,還有愛國熱情都是比前幾代人強。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一些數據,在購買新銳國貨的群體中有超過一半的人都是95后群體。
國外疫情嚴峻的時候中國人出不去,在物理空間上我們只能在本土市場活動,這個時候對于中國的本土品牌來說可能是發展契機,種種因素加起來作為一個預判,未來近期內新一輪的國貨潮可能就會興起。
第四,全要素觸網+新業態崛起。全要素觸網是什么意思呢?這次疫情期間居家隔離的時候看到的是線上業態全方位興起,無論是從傳統的網購,包括生鮮購買,包括買日用品,還有其他的刷短視頻、追劇,包括云教育、云辦公等等。如果說2003年非典時期促成了電子商務的興起,如果把非典的影響催生電子商務的興起稱之為單要素的話,我愿意把這次的疫情作為全要素觸網,各種消費場景全方位的都在借助互聯網,這次可能影響程度比非典深遠的多,事實其實也是這樣的,我們也能夠看到,不管是疫情控制住以后還是怎么樣,線上的新業態依然非常繁榮,最典型的是直播帶貨。
這是我總結的四個變化。接下來講五個機遇。
第一,疫情到來之后我們看到很多新東西,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更加高效的去對接供需兩端,同時能夠提高成交效率,消費之所以恢復這么快,線上新業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整個生產端的復工復產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我們還是應該針對新業態的負面問題來警惕,這樣才能促進行業發展。
第二,線上線下融合。即便沒有疫情,線上線下融合也是大勢所趨,這次疫情在某種意義上加速了線上和線下的融合程度。近些年,線上平臺隨著網絡紅利的衰減,線上的獲客成本和運營成本、物流成本都在攀升,上升的空間其實非常有限了,這個時候客觀的情況促使他們往線下延伸,線下也是一樣的,受到線上的沖擊也是迫切需要做一些轉型,這個時候我們未來應該去樹立一種線上線下共生協同發展的意識,我們并不應該把彼此視為敵人,我們完全可以共同營造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態,我們要突破一些線上線下的壁壘,實現雙向賦能,對于門店應該進一步強化信息化建設,同時怎么樣打造一個新的入口等等。
第三,布局小店經濟。7月份商務部發了文件,明確肯定了小店經濟的積極意義,小店經濟不僅僅是小門店的東西,同時包括很多個體工商戶,疫情之后小店經濟來講,由于從業門檻比較低,包括還是民營企業,具有活力,是作為城市的毛細血管,在很深入的滲透到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場景,改善民生穩就業這塊,包括促進消費都有積極的作用。有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底中國的小店經濟拉動了2億人的就業,這是非常了不得的。商務部的文件提到,要以大帶小,以小促大,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思路,小店經濟需要告別以往粗放性的經營模式,怎么樣能夠去做通過大企業和小企業相互之間協同發展的程度實現所謂的小店經濟2.0的精細化發展趨勢。
第四,拓展夜經濟。夜經濟延長了消費時間,城市發展以往做城市規劃的時候更多是從空間的視角,比如某個區發展什么,這個街道發展什么,夜經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可以在時間的長度上加以延伸,對很多人來說都是白天工作,晚上休閑,白天更多的是生產性的工作,晚上是消費。上海、北京這種大城市消費市場很發達,我們看到這些城市都有發達的夜經濟,夜經濟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積極的意義。當然,在具體發展過程當中,我們不應該搞同質化發展,還是應該根植于不同的歷史和街區營造比較特色化、個性化的夜間經濟的消費場景,怎么樣豐富夜間經濟的菜單,包括娛樂、購物、旅行等等都是我們考慮的,同時在城市發展、城市治理方面都一些創新。
第五,繼續開拓下沉市場。下沉市場這個詞近兩年非常火,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很多企業下沉市場暫時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這也是因為受到客觀的影響。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知道下沉市場并不僅僅是生意層面的事情。在一些農村地區沒有像樣的超市,也沒有娛樂場所、休閑場所,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到未來擴內需,包括推動區域發展,縮小區域差距各個方面都會呈現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在未來內循環下這個思路的時候,我們要挖掘自身的增長潛力和新動能。由于東中西部地區客觀上存在發展的差距,這恰恰為我們提供了未來可能有新的增長空間的稟賦。下沉市場的人群具有三個方面的屬性:第一是熟人屬性,第二是價格敏感,第三是閑暇娛樂。下沉市場是熟人社會,社交手段在那個地方是很有作為的。關于價格敏感,我們可以看到下沉市場人群收入水平比一二線城市低,他們對價格也更敏感,采取商品優惠和補貼這些城市是能夠吃得開。關于閑暇娛樂,一二線城市很多人很繁忙,如果到下沉市場很多人晚上五點左右已經下班了,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去休閑娛樂,我們可以在這些方面多加研究。
文章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