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五年計劃,都是經濟社會發展上臺階的“時間表”。
從勞動力驅動、資本驅動、創新驅動到更進階的生活質量驅動,區域發展的驅動方式經歷了多番輪轉。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也因此,不少地方都在謀劃朝創新驅動轉型。
近日,各省份“十四五”規劃建議陸續公布,一場“科創中心”爭奪戰已經打響。比如,陜西提出,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湖北也明確,“十四五”要初步建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四川和重慶,也同時將“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寫入其中。
實際上,這正是國家層面賦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大重任。那反過來看:建一個有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對城市品質又有何要求?
上個月,成都主要領導率隊赴上?疾欤埵粚<覍W者召開了一場3個小時的座談會,就成都“十四五”發展、2035遠景目標以及2050發展戰略把脈、問診。(猜你想看:《站在上海,如何“看”成都?》)
文章發布后,不少讀者在后臺留言,希望我們將會上專家發言整理發布。今天,城叔來交作業了——
作為長期關注上海城市發展的專家,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從“城市品質對科創中心的意義”設問,回顧上海建設發展過程中“趟過的坑”,希望對后發城市有所啟發。以下為發言全文: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
我的主題想圍繞提高城市品質來講到2035的成都發展。特別是城市品質對科創中心的意義是什么?
現在大家討論問題,是把兩方面分開來講。上海講城市品質,圍繞的中心是建文明城市,講科創中心,重點圍繞的是科創的策源功能。成都的規劃也是一樣,提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以及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我的問題是:要建立一個有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倒過來說,對城市品質有什么要求?這也是上海這幾年在考慮的,以下我談四個方面的觀點:
01
首先,城市發展要“版本”升級,要從開發區適應模式,進入都市區適應模式。
浦東新區是從開發區模式走過來的,招商引資、擴大用地,引進企業和勞動力,至于生活配套,那是后面才考慮的事情。過去30年中國城市發展,基本上都是開發區或者新區、新城模式。
比如在陸家嘴,一開始全是辦公樓,休閑居住都不方便,這樣的一種經濟性項目決定了它的空間,就感覺只有白天的陸家嘴,沒有晚上的陸家嘴,后來拼命補課,去實現整體功能混合。所以上海從臨港開始,特別是從虹橋樞紐開始,已經出現了新的一波變化,我們把它叫做真正的城市發展模式。
陸家嘴夜景 圖片來源:攝圖網
從理論上來講,原來的開發區模式是以引進拉動GDP的企業為主,是people follow business,people指的是勞動力,F在的城市模式是更關注高端企業,但是高端企業的中間變量是人才。要把城市品質做好,把人才吸引過來,高端企業發現你這邊有就地可用的人才就過來了,變成business follow people,這里的people是能吸引高端企業的這部分人,這些人是跟著城市品質走的。所以,今天我們發展的思維模式,版本升級還要力度再大一點。
講到科創中心,在美國,“硅谷模式”已經越來越變成“硅巷模式”,城市中心功能、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變量。如果觀察上海,從上世紀90年代浦東開發一路走過來,浦東新的版本升級,也是這樣的思路。這是我講的第一個轉變。
02
第二個轉變是從大基建、新基建轉向第三個基建——“微基建”,三管齊下。
鐵路、公路、機場是傳統的大基建,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數字化、AI屬于新基建,這是大家都關注的。但在這之后,還缺“最后一公里”,沒有接通到市民的需求。作為老基建和新基建的補充,“微基建”就是滿足居民“最后一公里”生活需求的微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我們常說城市更新,實際上“微基建”的概念要比城市更新大得多。比如說在成都的中部和北部,要關注城市更新,這個更新就是要解決“微基建”。但反過來也不能只盯著北部和中部,實際上在南部跟東部,一開始就要做“微基建”。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剛剛完成的樓盤,進去以后人工智能停車場、充電樁都是稀缺的,10年過后,這又會變成一個欠賬。每次都是“微基建”跟不上,到最后就變成了城市更新的問題。
圖片來源:攝圖網
對于很多創新創業的人士來講,居住地的生活品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建設大基建、新基建的時候,要把“微基建”同時并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以加裝電梯為例,現在2000年以前的老樓小區,6層樓或者多層要加裝電梯,因為這些樓房有大多數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居住,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如果沒有電梯上下樓就非常不方便。國家現在推動一批包括加裝電梯在內的項目,這是市民非常關心的。
在上海,一個電梯的價格是70萬元,而上海有20萬加裝電梯的需求。今年上海出了《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預計總投資約2700億元。算下來,光是加裝電梯就1400億元。貼近市民的消費,講大就是雙循環,也是接下來城市發展的重要來源之一。
因此,我講的第二點就是在大基建、新基建的同時,要以“微基建”體現城市品質。成都是以城市品質來打品牌的,在這一點上尤為重要。
03
第三個觀點,要發展提升科創的策源功能。
我們講科創中心,科創就是從0到1的創新,是一個地方策動發源的,這是科創策源的功能,F在上海要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成都也提出要打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策源地和先進要素洼地”。
這里面有一個新動向——原來講創新動力主要是園區科創策源,現在上海拼命講兩個“并舉”,這另一個就是環大學創新經濟圈。
比如同濟大學的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現在同濟周邊都是規劃建造環保的外業,沿著同濟的一條街全都是中小企業、創新企業進駐,有上海的、也有外地過來的,核心圈層年產值從10年前只有30億元,現在已經達到400多億元,其所在的楊浦區原來是工業楊浦,現在變成了創新楊浦。
圖片來源:同濟大學官方微信號
上海有幾十所大學,包括復旦、交大等等理工科特別厲害的。每一個大學周邊能不能搞出一個千億的環大學經濟圈,在城市里千億級就很厲害了,有三個千億級的環大學經濟圈,就是第二個創新的動力出來了。成都也是西部的大學重鎮,應該把大學的校區、企業的園區,和我們政府的公共服務社區聯合起來,我們叫做園區、校區、社區三區聯動,來推動創新城市的發展。
這和生活品質有什么關系?在上海,以復旦、同濟為中心的老城區,專門搞了一條大學路。這條大學路是非常小資的,創新者都是“吃客”,會去一些咖啡廳、酒吧之類的,相互串串門,主意就出來了,然后抱團就去辦小微企業了。我覺得城市品質要跟這樣一些三區聯動的創新活動聯系起來,提高創新的孵化環境,這是我的第三個觀點。
04
最后一個觀點是以公園城市理念提升城市綜合品質,用城市品質帶動城市競爭力。
成都的面積是上海的兩倍多,有1.4萬多平方公里,上海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從地理上看,成都西邊有龍門山,東邊有龍泉山,中心城在當中,這樣的格局在規劃的時候一定要用好,不要“大手大腳”。
成都現在實際管理人口已經達到2000多萬,按照規劃,到2035年常住人口是2300萬,可能還會到2500萬。
成都 圖片來源:攝圖網
現在做規劃,一般是按照設計的人口做基礎設施,像上海2035年做到2500萬常住人口,但是有20%的彈性空間,擴展到500萬,那就是3000萬。如果上海的建設用地按照3000萬人口來擴張,那么它的空間用地就需要3000平方公里,等于上海整個面積的一半,所以上海要精細化布局整個城市空間,做到生產、生態、生活“三生協調”。
成都2300萬的常住人口,即使到了2500萬,建筑用地為2500平方公里,與總面積相比,成都的規劃要有益得多,F在成都五個區,僅北中南三區加起來就有3000多平方公里,東部地區將近4000平方公里,西部地區7000多平方公里是生態用地跟農業空間。
從整個城市格局上看,成都要體現一個手指狀發展的多中心格局,不要沿著中心一圈圈往外擴展。如何變成中心組團放射狀——中部是中心,南邊、北邊是交通軸延伸,東部是經濟發展軸與成都相連,西部是生態屏障。一個中心多個發展軸的格局,應該在成都未來15年里一步一步形成,把生態保護地區、永久農田分隔區、城市生長邊界通過五個區表達出來。
這樣有什么作用?
創新創業的人都希望有好的生態環境,上海青浦的長三角綠色發展示范區,有一個口號叫做“有風景的地方,有新經濟”,虹橋過去就是圍繞淀山湖的生態環境,把華為拉了過來。所以建公園城市,要把公園城市變成生態綠色的經濟競爭力,變成發展優勢,變成可以吸引人才和高端經濟的優勢,用城市品質帶動城市競爭力。
公園城市不僅僅是把景觀旅游變成綠色吸引力,變成基礎設施生活的吸引力,還有聯合起來變成城市的綜合品質,這是我講的第四點。
總體上,城市品質對打造科創中心城市是有幫助的,這也是上海過去幾十年走過來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