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冰火兩重天 商業地產需警惕泡沫破滅風險

來源:中國商網綜合       作者:中國商網綜合       時間:2016-07-11

房地產依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坐擁資源優勢的一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盡管目前看起來有彈性空間,但三四線城市的商業地產,其供需矛盾和去化周期遠甚于住宅市場。

商業項目經營不善關門倒閉的案例日漸增多,監管部門針對商業地產的政策時有調整。日前,工商銀行上調個人商業住房貸款的首付比例,也被解讀為金融機構已經提前感知到商業地產泡沫的風險。

商業地產之殤

實際上,近幾年來,百貨商場關店倒閉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萬達、百盛、天虹等國內主要的百貨公司,都宣布了關閉旗下部分虧損門店。商業地產服務商睿意德在報告中列出了2015年商業地產行業最為突出的八大現象,其中排在第一和第二的均是關于商場關店現象,分別是“主力店上演關店潮”和“奢侈品關店降價求生”。

這些現象不僅發生在三四線城市,在一線城市也很常見。上海一位商業地產項目投資人士透露,其日前調研的位于上海浦東的三林城市商業廣場,2010年開始招租,到2015年業主就逐步停止續約物業租賃合同,清理所有租戶,到今年4月就僅剩下沃爾瑪一家租戶。

這可能是大量倒閉商場的一個縮影。市場對于商場關店現象早已見怪不怪。大家多把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宏觀經濟疲弱”、“電商沖擊”等。但事實上,這只是原因之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商業地產面臨的主要困境在于其本身的供需矛盾突出。

相比于住宅,商業地產整體庫存高企、去化周期長、泡沫更大是顯而易見的。從統計數據看,2015年全國住宅、辦公樓和商業用房這三類物業的待售面積(即庫存)分別為45248萬平方米、3276萬平方米、14664萬平方米,根據過去5年的銷售測算,這三類物業的去化周期分別為21個月、46.5個月、54.3個月。也就是說,辦公、商業用房去化周期分別是住宅的2.2倍和2.6倍,兩者的去化壓力遠大于住宅。

中信證券的一份研報指出,中國商辦物業的總量明顯過剩,在2010年和2013年,商辦物業經歷了兩輪躍進,多數時候,商辦物業的開發投資增速要遠大于住宅物業的開發投資增速。過去十多年中,我國商服用地一直占據房地產出讓的30%上下,這同社會的真實需求很不匹配,從銷售上看,商業地產占比只有10%。

為何商業地產會出現如此極不匹配的情況呢?上述研報解釋了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地方政府熱衷于打造樣板工程,尤其是二三四線城市大規模打造城市新核心,樂于建設摩天大樓和商業中心以躋身“金融中心”和“國際大都市”之列;第二,住宅用地供給受政策限制,商業用地則不受限,地方政府傾向于增加非住宅用地的出讓以避免“政府靠賣地推高房價”的輿論。

隱患凸顯

前幾年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大規模開發商業地產的同時也埋下了隱患,這種隱患如今正在逐漸顯露出來,而政府和銀行則最先感知到有可能出現的風險。

上個月初,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公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允許將商業用房等按規定改建為租賃住房,土地使用年限和容積率不變,土地用途調整為居住用地。這從側面表明,政府意識到,商辦類物業庫存確實更為嚴重,住宅、辦公、商業等土地供應本身存在嚴重的結構失衡。

日前,中國工商銀行內部下發了《關于加強個人商用房貸款風險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規定個人商用房貸款首付比例由過去的50%調整到70%,商住兩用住房的首付由45%調整到50%,貸款所購商用房為小區配套底商的首付比例仍為50%。對于這一調整,很多人指出,一方面是銀行在自身不良和壞賬壓力下的調整動作,另一方面說明銀行可能提高了對商住房泡沫破滅風險的預判。

《通知》還規定,商用房類型應以單套面積相對較小,價格較為穩定,易于處置變現的商住兩用房以及住房小區配套底商為主,嚴控賓館、酒店、寫字樓等個人商用房項目準入,對三、四線城市的個人商用房貸款業務,原則上控制貸款余額只降不增。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銀行政策調整,一般出于兩大原因,一個是銀行基于風險的考慮,另一個是監管部門的窗口指導,“有可能某方面的貸款在一段時間發放過多,監管部門對其作窗口指導,被動進行政策調整。至于工行的這次調整,可能有主動做風險控制的考慮,也可能是窗口指導。局外人只能猜測。”

市場有觀點認為,這可能和商業地產面臨的壓力有關。尹中立也分析了當前的商業地產形勢,他表示,商業地產和宏觀經濟周期高度相關,在整個經濟增長速度下行的過程中,商業地產收益率普遍下降,“出現了很多鋪面出租不掉的情況,這種現象越來越多。”他還分析稱,從總量來看,在GDP下行的過程當中,零售業的增長速度也在下滑。

事實上,“個人商用房”這個概念本身就說明了房地產市場結構失衡。很多項目原本規劃是做酒店的,但最后發現市場不好,所以改變為商住兩用房,或者是酒店式公寓。目前可以看到城市中出現商辦類用地改作住宅的情況十分普遍,但相反情況則幾乎沒有。

靠什么突圍?

在庫存高企的情況下,商業地產的新增供給還在持續增加。仲量聯行數據顯示,在去年全國30個大中城市中,有近1300萬平方米零售項目入市,預計今年有1800萬平方米的零售物業開業,同比增長38.5%。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線城市外,二三四線城市盡管資源以及商業氛圍遠比不上一線城市,但是,但是商業項目的供給同樣充裕。據相關數據統計,去年的新落成零售項目中超過七成在二線城市。大多數二線城市整體空置率在15%以上,另外部分地區雖然空置率不高,但是租金也很低。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商業地產泡沫破滅的風險是存在的,尤其是一些專業市場的商業地產項目,很容易出現跑路、資金鏈斷裂等風險。從區域上看,大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城市商業地產泡沫會更嚴重,風險更大。類似北京周邊的燕郊和廊坊,上海周邊的昆山、太倉等,此類區域的商業地產項目偏多。

商務部市場運行專家、中國商業地產聯盟秘書長王永平認為,目前商業地產行業總體困難,業界普遍把問題歸結于電商,應對總體也處于被動式,被電商左右,只是在“互聯網+”上做文章。現在覺醒過來之后,業界開始找到了新的方向,以商業為主導而不是互聯網為主導,積極向“商業+”方向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大數據”成為了最火爆的概念。雖然商業地產領域引入大數據時間較短,但發展勢頭十分迅猛。近年來,針對商業地產大數據應用的研發投入增長迅速,增速基本穩定在40%左右,未來至2020年,投入將超過750億元。商業地產作為大數據市場重點領域,數據的應用研發投入增速將在2016年達到峰值,分析技術及手段不斷成熟,并在2020年超過180億元。

展望未來,大數據服務開發商、品牌零售企業,更輻射和關聯各類供應商,也是跨界打通的路徑之一;同時,大數據逐步成為實體商業運營的入口,“以始為終”用數據打通商業地產各環節,轉化為解決方案,大數據將是驅動商業地產萬億市場的核心入口,實現更高商業價值。

此外,很多人建議,后續商業地產要不斷創新,加入類似3D、VR等新元素,和商業及零售業務進行結合,從而增強體驗感和產品的市場認可程度。這是盤活商業地產和商業資源的重要渠道。不過,現在看來,這些都并不是解決目前商業地產所處困境的根本之道,泡沫破滅風險需要警惕。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