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房企的掙扎與求變:擴張還是轉型抑或雙管齊下?

來源:中國房地產金融       作者:中國房地產金融       時間:2017-09-29

       集中度提升讓房地產行業的格局生變,大小房企都在焦慮。擴張還是轉型,抑或雙管齊下,是很多房企所糾結的問題。

  根據克而瑞的數據,2017年前七個月,銷售金額突破千億元的房企有8家,分別是:碧桂園、萬科、恒大、保利、綠地、融創、中海和龍湖。其中,碧桂園和萬科的銷售金額突破3000億元,恒大緊隨其后,銷售金額接近2900億元。

  相比之下,根據明源地產研究院的數據,去年同期(2016年前七個月)銷售金額突破千億元的房企只有5家,其中沒有一家房企突破3000億元,排名第一的萬科銷售金額為2158億元。

  比較兩份榜單,前十名的銷售金額有了很大的提升。融創中國從去年的675億元提升到今年的1308億元,幾乎翻了一倍。中海從900億元提升到1270億元,漲幅超過40%。龍湖的漲幅超過一倍,沖進前十。另外,今年前十的門檻是782 億元,相比去年的579億元提高了35%。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表示,從全年的銷售規模來看,今年預計將有20家房企晉升為“千億軍團”(注:去年為12家)。在市場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這些數字意味著,行業的集中度在上升。明源地產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劉策表示,今年百強的爭位更激烈,銷售額增幅會大幅提升,門檻會大幅提高,百強集中度將再次大幅提高。

  行業格局生變

  實際上,過去三年,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一直在提升。

  根據克而瑞的數據,前十強的市場份額從2014年的16.92% 提升到2015年的17.05%,2016年提升至18.35%。前百強的市場份額從37.78% 提升到40.05%,2016年提升至43.92%。

  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前50強的市場占有率為49.1%。也就是說,行業前50大房企的銷售金額,占整個行業銷售金額的一半。

  前陽光城總裁、上海菩悅資產創始人陳凱,在近期一次演講中表示,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前十強占據50%的市場份額,前百強占據80%的市場份額。

  “未來中國的地產商可能只有一兩百家,上海可能只有十幾家。”陳凱說。

  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在今年年初表示,2016年中國房地產規模是11.5萬億元,未來的規模將保持在10萬億到11萬億元。行業集中度將不斷提高,前100名的房企會占據80%的市場份額,前10名會占40%。有媒體分析,未來的行業格局會呈現這樣的局面:兩三家萬億規模的房企,后面跟20家左右千億級別的房企,規模不足300億元的房企將出局。

  中原地產研究經理盧文曦對《中國房地產金融》表示,未來出現萬億級別房企的幾率不大,因為每跨越一個級別的門檻——比如3000億、5000億、8000億,都是非常困難的,并不是簡單的擴張就可以達到的。他同時表示,今年行業的集中度有明顯的提升。

  “未來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盧文曦說,“我覺得這是件好事,一方面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房企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另一方面,大房企做產品的標準更高,大房企的規模進一步擴大,會引領整個市場的標準不斷提高。”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中國房地產金融》表示,未來集中度提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寡頭壟斷的格局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使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還是會存在數量較多的競爭者,因此更有可能出現的行業格局是:50家左右的巨型房企和部分地方上的、數量眾多的小眾企業。

  “集中度提高其實是一個行業競爭的過程,從行業的角度來看,有助于形成更優品質的地產項目。但是對于企業來說,擴大規模不見得是好事,同時也要考慮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嚴躍進說。

  擴張伴隨風險

  TOP50房企的市場份額提升,是集中度提升的直觀原因,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土地成本的快速上漲。

  有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假如某房企花10億元拿下一塊地,加上其他成本5億元,總成本就是15億元。兩年后項目做完,賣了25億元,利潤10億元。然后剔除增值稅、所得稅,凈利潤為4億元。但是兩年之后的現在,這4億元加上當初拿地的10億元(一共14億元),已經買不起同樣的地了。

  “土地成本的上升,使得很多企業拿地方面的優勢不再存在,這個時候擁有土地的企業,或者說拿地更迅速的企業,能夠快速地做大規模。另外,對于這類企業來說,占據項目的定價權,會使得銷售業績提高的同時,銷售價格也提升,因此更容易提高市場份額。”嚴躍進說。

  土地價格的快速上漲,一方面要求房企加快周轉速度,另一方面要求房企擴大規模。因為只有當規模足夠大的時候,才可以借到足夠多的錢,有業內人士透露,房企的融資規模跟其排名有一定的關系。否則就會出現上面的情況,兩年之后買不到同樣的地。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房企的擴張速度是驚人的。如前所述,2017年前七個月,碧桂園和萬科的銷售金額已突破3000億元,恒大距離3000億元只有一步之遙。其中,碧桂園前五個月的同比增速高達166%。另外,中梁地產前五個月的同比增速高達225%,從94億元暴漲至305億元。陳凱表示,房地產行業的萎縮,很多房企本能會做的事情,就是最大程度地擴張自己的份額。“以往每年提升20%已經非常高速了,但是現在我們看到,有這么多的開發商,今年的擴張速度是150%到200%。”

  為了快速擴大規模,部分房企(尤其是大房企)并購、拿地、招人、加速周轉、強化管理。“要幫助高層管理者收入過億,幫助中高層收入過千萬,幫助中層收入過百萬,幫助基層有房有車”,這一段文字同時出現在中梁和旭輝的企業活動中,目的就是為了刺激和激勵團隊。

  快速擴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房企的焦慮,很多房企都擔心,不久的將來,出局的會是自己。因此,即便市場下滑、調控加緊、變化加劇,還是在加快擴張的速度。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問題是不得不去注意的——尤其是錢。

  一方面融資渠道在變窄,另一方面銷售回款在放緩,兩頭收緊的情況下,房企的現金流壓力可想而知。有報道指出,目前房企正在嘗試各種各樣的融資方式找錢,比如海外債、永續債甚至購房尾款ABS這樣的新型融資方式,其中的風險不可低估。

  張宏偉表示,如果調控持續,對于加杠桿高的民營房企,不排除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其信用風險會逐漸爆發。

  轉型并非易事

  7月中旬,廣州出臺《廣州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方案》,“租購同權”成為房地產行業的熱點話題。這之后,一系列的政策相繼出爐,以及住建部表示要立法實現“租購同權”,讓“房企轉型運營”成了行業內的討論重點。

  對于一些中小房企來說,上游拿不到融資和土地,下游受到調控限制,規模擴張無從談起,轉型幾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盧文曦向《中國房地產金融》表示,房企轉型并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轉型其實2010年就開始有了,因為當年有限購限貸政策,那時候的轉型是去做商業地產。2013年、2014年提得特別多,因為2013年市場特別好,2014年特別差,所以轉型迫切度更高了。”

  他同時表示,某種程度上來說, 房企轉型是被動的選擇。“這十年都是這樣,有周期性的調控,市場不好,大家就把轉型放在重要位置,市場好了,推進的腳步又放慢了。比如萬科、保利等大房企做了一些轉型的試水,但是這些業務都不是利潤的主要來源,最主要的還是房地產銷售。所以我們看到,2015年-2016年市場變好之后,大家又把轉型的步伐似乎放慢了。”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對于房企來說,轉型并非易事,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房企的自身能力,還需要很強的資金運作能力——因為就目前來說,房企轉型并沒有很好的樣板,試錯的成本卻很高。

  除了上文提及的轉型運營和商業地產,房企轉型的方式可謂多種多樣。

  “從業務的關聯度來看,主要有直接的、間接的和不相關的。”嚴躍進說,“直接的主要是非住宅業務,間接的主要是復合型地產業務以及城市運營,不相關的主要是礦業、消費等業務。”

  具體來說,房企轉型的方式大致上有:運營、商業地產、產業地產(其中包括養老地產、旅游地產、物流地產、特色小鎮等)、政府合作項目(比如 PPP)、非地產業務。

  轉型失敗或者說算不上成功的案例不在少數。單說房企向非地產業務的轉型,上海新梅賣白酒、多倫股份涉足P2P,都是下場慘淡的案例。取得一定效果的案例也有,比如做產業地產的華夏幸福,以及參與軌道交通物業開發的萬科,但是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根據2016年世界500強排行榜的數據,萬達集團去年的凈利潤率不到0.4%。物業銷售仍然是萬達最主要的收益來源,在2016年的中期報告中占到總收益的67.3%。而萬達一直強調的輕資產轉型業務——酒店管理和文旅板塊,占比則不到10%,利潤率明顯偏低。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萬達和融創之間的交易。

  缺乏成功樣板、試錯成本高、利潤率低,是房企轉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但是,即便轉型是被動的選擇,房企們還是有機會把挑戰轉化成機遇。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