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市場中,品牌的更新和重塑對于推動商業進程有重要影響。新生品牌,靠著橫空出世的概念和新營銷手法,吸引著年輕的顧客,不斷把原有品牌推向更陳舊的印象。
關店,或意味著悲情退出,或意味著斷臂自救,或意味著重心轉移,或意味著斡旋調整。購物中心業態在不斷持續調整中。2017年有哪些知名品牌進入關店調整階段?
一、百貨篇。
1、重慶百貨——多元布局實現優質資源整合
2016年關閉12家店,2017年計劃關閉12家。11月23日,位于重慶市合川區蘇家街的重慶百貨旗下又一大商場關店,離年內關店12家又近一步。
分析簡評:傳統業態定位無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營收和凈利潤下滑,購物中心、電商等渠道的分流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負面影響。作為傳統百貨的巨頭,斷臂求生“做減法”,關閉拖累現金流的一些部門對重慶百貨來說是輕裝上陣。作為重慶國企改革的重點,重慶百貨已被多家基金買入。目前正在實現優質資源整合,豐富業態,積極布局電商+金融新興業態。試圖形成線下體驗和線上消費的互動融合經營模式。2017年前三季度,重慶百貨實現投資收益達8655萬元,同比飆升20.51倍。
2、百盛——嘗試購物中心和奧萊模式轉型
百盛從1987年成立至今,現已擁有120家百貨商場。目前在中國33個城市擁有58家分店。其中,4年在中國內地關了11家門店,2016年在中國已關2店。2017年百盛百貨已經關掉6家門店,包括鄭州東太康路店、合肥元一門店、合肥瑤海店、北京長楹天街店、南昌綠地中心店、重慶區域。百盛大連長春路店也將于2017年12月31日正式歇業。
分析簡評:百盛的遭遇只是百貨業的一個典型。近年來頻頻撤出一二線城市,根本原因在于業績不佳,如百盛百貨北京、南昌店均為購物中心升級調整時被撤出。不過,百盛也一直在做持續轉型,包括升級門店以及進軍購物中心。百盛于去年正式進軍中國購物中心領域,首個項目青島金獅廣場去年4月28日已經開業。2017年百盛商業集團與韓國衣戀集團合作城市奧萊,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并將這一模式復制到其他城市。
其實,消費市場變革,百貨業轉型已經不是新鮮話題,而知名老牌百貨品牌的持續關店和轉型逆襲在一定程度上為未來百貨轉型的方向做出了方向性探索。比如,百盛、王府井不斷在購物中心和奧萊的嘗試。而鑒于三福百貨等體量小的百貨專注于平價時尚,迅速擴展。梅西百貨計劃在近兩年內開50家折扣店。永輝牽手京東,萬達聯手騰訊,銀泰、蘇寧先后與阿里展開戰略合作,促使線上線下融合等。
二、餐飲篇。
1、金錢豹——高端餐飲也要走精細化道路
金錢豹于2003年進入大陸市場,在上海開設首店,2006年4月在王府井開立第二家,到2010年,金錢豹在國內開設有18家門店;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金錢豹全國門店數量銳減至13家;2017年半年中,12家門店消失。如今,全部門店關閉。
分析簡評:除快速擴張導致運營水平下降、經營模式老化及產品質量問題外,最主要一點是與市場脫軌。當前餐飲業正在朝著精細化、小而美的方向發展。自助餐如果不思謀變,還走大而全、海量的模式,無法抓住消費者關注的重點,走向精細化體驗道路,必遭市場淘汰。
2、味千拉面——傳統餐飲品牌創新之路
截止2017年8月底,味千拉面2017年關店數量達到13家,其中上海關閉8家。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3月業績會上,潘慰曾稱今年將多開100家味千拉面,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而今,關店數量卻在持續增加。
分析簡評:味千拉面采用標準化連鎖經營,在細分定位領域面臨太多的競爭和替代品牌,影響餐飲企業業績的關鍵因素是“定位”、“品質”、“品牌”。味千拉面要想改善經營現狀,需要在這三個方面做功夫,把關注點放在口味、品質、產品方面,不斷推陳出新。
3、面包新語——加盟商缺乏有效管理
2017年年初,面包新語南昌店全部關閉,鄭州店全面撤退。8月至今,福州所有門店閉店,9個城市已撤出加盟,在其官網站,福州、重慶、大連、青島、武漢、長春、合肥、沈陽、南昌的城市分店數量均已顯示為零。
分析簡評:面包新語全國布局的持續收縮,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加盟商的退出。包括對加盟商把控不足,品質出現問題,過于高估市場容量等等狀況。而對于加盟商來說,租金、成本以及盈利要自負盈虧,在缺乏總部有效管理的狀況下,很容易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出現經營問題,放棄加盟及時止損不失為明智之舉。
4、很高興遇見你——網紅餐飲的經營思路
自2014年上海首店開業后,“很高興遇見你”陸續在全國20多個城市布局了40多家門店。截止目前,蘇州圓融時代廣場店、杭州銀泰店、武漢中南路店、西安金地廣場店目前都已關店。
分析簡評:雖有明星韓寒的光環加持,但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內,這家網紅餐廳不僅出現關店問題,還頻陷入食品安全、薪資拖欠等負面新聞當中。網紅餐廳急于將人氣變現,急于擴張,但欠缺基本功。這也是目前很多網紅餐廳的經營思路跟面臨的問題。如水貨、小豬豬在鄭州、深圳相繼閉店;紅遍健身圈的“色拉日記”宣布停業;未開業就先紅的kuma cafe,在上海試營業后就被吐槽;雕爺牛腩、黃太吉漸漸沒了聲音。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經營餐廳應不忘初心,練好基本功,在服務、出品創新方面下力,不要本末倒置,擴張應一步一步來。
5、重慶小天鵝火鍋——競爭品類多火爆難持續
目前,小天鵝火鍋在全國有210家左右的門店,已關閉80多家直營店,目前直營店僅有49家,在成都市區的7家門店里,僅保留一家門店,包括小天鵝火鍋牛王廟店、春熙路店、凱德廣場新南店、天府廣場店等都將歇業關閉;而在“大本營”重慶,小天鵝火鍋南方花園店、合川店都顯示已經歇業關閉。
分析簡評:大面積關店原因一方面在于2007年后,小天鵝拿到紅杉資本、海納亞洲兩家基金,實行了大躍進式擴張。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導致各店經營盈虧不均。同時也存在品牌老化的問題。市場環境瞬息萬變,過去的商業模式遇到很多挑戰。小天鵝在近乎10年的并沒有什么創新。而品牌一旦失去創新,也就沒有了生命力。消費者的認知度和品牌影響力就會下降。如今火鍋市場火爆,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不斷創新,才能發展新道路。
三、超市篇。
1、沃爾瑪——傳統商超出路在何方
在2016年關店13家之后,2017年上半年傳統商超關店最頻繁的為沃爾瑪,上半年共關閉16家門店,其中浙江和江蘇各關閉3家,安徽、河南各關閉2家,北京、廣東、福建、河北、湖南和陜西各關閉1家。11月8日,中山首家沃爾瑪門店“裕華店”關門歇業。
分析簡評:商超轉型,要增加坪效不能再單純依賴經營技術,而要依靠新技術新方法。不能再唯經驗主義,唯實體店主義,商業業態的吸流方式變化太快,沒有數據和技術支撐的實體商業企業,一定不可能走得太遠的。
2、卜蜂蓮花——管理意識須強化
2016年關閉賣場4家,其中重慶1家,安徽1家,湖北武漢2家同日閉店。2016全年公司虧損額達5.38億元。由于連年虧損,常陷入關店風波。近幾年也關閉了多家門店。
分析簡評:在市場競爭下,單店形式的大賣場業態商業模式早已落后于現代商業潮流,商家必須通過管理意識、管理能力的不斷突破才能勇立潮頭。期待卜蜂蓮花利用城市化的機會積極調整,在2017年在業績上能有所好轉。
四、服飾零售篇。
1、Michael Kors——快速走下坡路
2017年5月Michael Kors已關了100多家店。
分析簡評:業界專家指,MK出品越來越多,價格低廉的手袋來爭取市場,但同時也正漸漸失去對奢侈品愛好者的誘惑力。
2、GAP——擴張步伐放緩
2015年在北美關掉表現不佳的 175 間分店,2016已關75家店。2017年9月Gap集團公司宣布將在未來三年關閉200家Gap和Banana Republic專賣店。
分析簡評:其實不止GAP,多數品牌如ZARA、H&M等都布局“變慢”策略。過去的幾年間,快時尚品牌從一線城市往二、三線城市的滲透,進駐中國市場更多是作為戰略上的布局。而在品牌效應與占據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達到積累效應后,快時尚品牌變得注重運營效率,不論是關店、還是布局高端子品牌,包括慢下來、注重品質、設計趨向經典等表象實際上仍舊是為了迎合大眾需求的調整服務的,最終都是為效益最大化服務的,快時尚品牌“變慢”,也是消費升級需求變化的一種體現。
3、探路者——營銷渠道改變
2017上半年探路者品牌線下連鎖經營店鋪數量為1353家,較2016年末1370家關店17家。同時在聚集人群流量且更具消費體驗的Shopping mall等新型渠道中的店鋪數量持續增加。
分析簡評:行業競爭加劇,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上漲,加上公司銷售模式轉型、總部職能部門組建增加管理成本,以及零售業整體低迷的大環境下,開拓新渠道,為廣大用戶帶來新奇、有趣、 有創意的消費體驗或許能扭轉虧局。
4、達芙妮——重建于目標客群的交互機會
2016年達芙妮關店999家,無論是直營店還是加盟店數量均在萎縮,2017年上半年一共關閉306個銷售點。加盟店為305家,相較于去年同期352家減少了47家,從達芙妮公布的財報數據可見,達芙妮加速了從四至六線城市的撤離速度,銷售點數量從去年2069個減少至1965個,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分別減少了66、63和73個。
分析簡評:零售業普遍遭遇市場寒冬,與渠道環境的變化和消費者行為的轉變息息相關。隨著大量購物中心和商業綜合體物業建成使用,對于百貨商場形成嚴重分流。同時,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工具的迅速流行,使得消費者行為更具目的性。實體鞋業要重建與目標客戶群的交互,增強與客戶的實質性聯系,采用信息科技,借助多個平臺進行品牌營銷,實現線上線下服務聯合才能跟上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