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不出業績的原因
一線團隊要把項目講好、賣好,聽起來這么基礎的要求,其實執行起來,卻非常困難。
你看全國各家房企,都在喊著營銷團隊要像軍隊一樣。
這種比喻,喊喊口號可以,但實際又有多少公司能夠做到部隊標準呢?
高層管理者對一線的問題,不是視而不見,是根本看不見;
中層管理者,明知問題所在,又無可奈何。
一線不出業績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市場很爛
客戶觀望情緒、開發商信譽失守,都是年輕的一線銷售員過去從沒經歷過的。
他們面對客戶的各種提問,無法給出滿意答案,是很正常的。
例如我們常遇到的問題:三年后才交房,你們要是交不了怎么辦?
這種問題,不是你說公司現金流沒問題,客戶就信的。
第二,產品同質
戶型面積、裝修標準、園林設計、智能化方案,各開發商已經陷入了同質化產品的困局。
稍微有一些細微差距的設計,也無法成為客戶購買的直接動因。
客戶購買已經被位置、價格、配套這三項因素主導影響。
雖然各品牌開發商都在尋求社群、物業、客戶關懷等后服務方面的突破,但是距離真正能成為營銷銷售武器的,卻寥寥可數。
要知道僅社群服務,需要的是成立專門部門、形成作業標準化流程、服務成本量化、銷售期交房期貫穿始終。
這些條件,目前大部分企業還停留在口頭和PPT。
第三, 操盤手很爛
這里說的操盤手,不是只是營銷總、營銷經理,而是項目總、城市總級別的管理者。
很多項目,拿地沒有問題,項目產品也沒有問題,往往就壞在城市總、項目總這樣有強大管理權限,又沒有管理能力的人手里。
激進的定位思路、當斷不斷的價格態度、前松后緊的成本管理、假裝出來的“客戶意識”等等,都會在業績中開出不同的花朵。
比如前松后緊的成本管理,很多城市總在產品滯銷時,選擇降低交付標準。
雖然眼前對利潤測算有些許幫助,殊不知在一線這是多大的傷害。
我親眼見過某項目精裝降標后,置業顧問在樣板間銷講時的狼狽樣子,以及客戶滿眼的不信任:
“這個花灑我上次來看是送,怎么這次你就和我說不送了?這個臉盆上次你還和我說是XXX品牌,怎么這次就改成XXX品牌了?
這樣的情況,銷售說辭要如何培訓?
營銷沒有回天之力,營銷只是是操盤手的終局性展現!
第四, 營銷控制力很差
無論是銷售還是渠道團隊,都有相同的問題:
人數眾多,流動性強,個人素質參差,人心不齊、知識架構不全面、基層管理者傳達信息不全等;
還有市場、競品、客戶等一系列不可控的因素。
例如我見過的某項目在產品定位階段,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產品故事線也是梳理得比較清晰的。
但是換了幾次銷售班底后,營銷負責人都不清楚公司當初為什么要定這樣的戶配,也不清楚項目的整體賣點架構到底是什么。
這樣的情況,何談賣好呢?
做出業績的“笨”方法
與其說一線團隊怎么管好,不如說怎么幫助一線團隊賣好。
一線團隊除了[管],更重要的是[理]。
如果你聽過營銷管理課,一定看到過這樣的ppt:
PPT羅列的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工作量核定等內容,都沒有錯,但是這里面最核心的,是結果!
所有的動作你都做了,結果如何,你仍然不可控。
怎樣實現結果可控呢?
第一,好團隊先篩人
成年人只能篩選,不能被教育。
如果你對一線團隊的用人標準,還停留在很基礎的階段,并且寄希望于未來通過培訓、團建、制度考核等手段,把團隊“打造”好,那你第一步就輸在起跑線上。
一個普通人到成年后,大部分特質都已經養成,想要通過企業的二次教育達到明顯的提升和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是一份最近網上火起來的招聘考試券:
考試內容有藝術類、歷史類、金融類、房地產營銷類。
問題有:
2022年火爆網絡的成都老虎尾巴是什么個奢侈品牌的作品?
以下四件作品,哪件不是草間彌生的?
望江樓是為了紀念哪位女詩人而建
“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諸葛亮為蜀漢找到的新財政來源,這個“上等奢侈品”是指什么?
很多從業者看過后直呼,自己連置業顧問都應聘不上了!
很顯然,關注時尚、有文化積淀、對金融感興趣的人,不是可以通過培訓、給員工買幾本書就可以教育出來的。
同樣的,你期待的一線有什么樣的素質?
昨天我去某售樓部,遇到我三年前的置業顧問,他還能準確背誦出我的車牌號碼。
很顯然,記住領導和重要客戶車牌號的基本素質,大概率也不是可以教育出來的。
如果你沒有自信可以教育好一支隊伍,笨辦法就是招聘一支好的隊伍。
理出你需要的員工標準,通過面試考試篩選出你要的人才。
這樣的笨辦法,讓你未來更省力。
第二,簡單粗暴的手段
一線團隊怎么管?怎么管得好?
無論你之前用什么樣的管理系統、團隊管理手冊,最終目的都是:執行到位。
分析一下你的團隊,接待流程、銷售說辭、特殊場景應對、客戶拓展方式,這些日常動作,管理者往往在考核培訓后,就認為像程序輸入電腦一樣,不會出錯。
實際情況是,一線團隊培訓、考核、執行周期最多是2周,這還是銷售經理、渠道經理盯得緊的團隊。
如果管理松懈,周期也就是1周。
也就是說,你任何說辭和培訓,做到執行到位不變形,時效是最多2周,超過2周,就需要再次培訓考核。
運動員、舞蹈演員之所以每天要重復訓練基礎動作,枯燥乏味,就是為了形成肌肉記憶。
當他們登上舞臺的時候,才不會因為換了環境,心態緊張而動作變形。
最笨的辦法,往往也是最有效的。
那就是重復、重復、再重復地培訓、考核。
對于一線團隊,大多數人的管理方式是:看到問題暴露出來,才會集中“虐”一遍。
這就好像種地,荒草都長大了,才想起來除草,殊不知荒草的根系已經在土里密布了。
與人打交道的事情是最不可控的,也是最無法保證效果的。
10個銷售員和30個銷售員的管理難度是不同的。
一個人的管理半徑就是一張桌子,也就是5-8個人。
你可能會說,管理者不是幼兒園老師,一線員工也不是小朋友,不需要這樣盯著。
但事實證明,你的苦口婆心,最后結果是面對客戶聊的還是價格。
理出項目的價值賣點、接待流程、百問百答......剩下的就是重復、重復、再重復地培訓和考核。
讓一線人員形成自然而然的條件反射,面對客戶時才能游刃有余,臺上十分鐘臺上十年功,道理是一樣的。
第三,人類溝通的“73855定律”
73855定律,又叫麥拉賓法則,是心理學教授艾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在70年代,通過10年一系列研究,分析口頭和非口頭信息的相對重要性,得出的結論:
人們對一個人的印象,只有7%是來自于你說的內容,有38%來自于你說話的語調,而55%來自外型與肢體語言。
在人們進行語言交流的時候:
55%的信息是通過視覺傳達的,如手勢、表情、外表、妝扮、肢體語言、儀態等等;
38%的信息是通過聽覺傳達,如說話的語調、聲音的抑揚頓挫等等;
剩下只有7%來自純粹的語言表達。
如果一個人的發音如果渾厚有力,那么他就會給人一種可靠,自信的感覺。
如果一個人的發音軟綿綿,沒有力氣。那么他給人的感覺就是不自信,不靠譜,甚至不老實。
可以查到的實驗案例是:
臺灣1111人力銀行,曾經做過一項企業征才“聽音辨人”調查,55%受訪主管表示,企業內聲音表情好的員工,比同條件聲音一般的員工薪資更高,平均高出12%,22%的受訪主管認為,聲音表情更好的人,晉升機會更高。
同樣的規律,除了一線人員的話術外,能獲得客戶更高信任和滿意度的“取巧”方式是:
要求他們更注重著裝外表,語調表情,展現健康活力的工作狀態。
理出你的每個一線人員的性格特征和工作狀態,給他們調整建議。
拍攝、錄音他們每個人接待客戶時候的影像,播放出來和她/他一起去提高語調、情緒、肢體語言。
自信的人,才是最有魅力的。
第四,抓住80%
從更廣義的大眾傳播角度來說,在人類所有的感知信息中,視覺信息占到了83%以上,也最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而語言傳播,卻是最容易失誤的,最不容易被記憶的。
客戶總是喜歡聽自己想要聽到的,一線員工絮絮叨叨兩小時,不如實景展示區給他的感受強烈,也不如現場圖片給他印象深。
與其把講好項目的保障都壓在銷售身上,不如用圖片、視頻、實景展現出來,更直接,更容易規避信息錯位。
例如給客戶算賬這種需要大量話術才能說清楚的賣點,一張圖是不是來得更直接?
真誠勝過一切
最近,渠聯社分享了一個案例:
一個渠道單槍匹馬去1600公里外的縣城拓客,月銷百套。
他平均一天可以拜訪1棟樓12個單位500個人次,每天能收集高意向客戶50組。
當地人很淳樸,被他的真誠感動,晚上11點還邀請他家里拜訪講解。
這個案例,沒有技術流、沒有華麗的團購方案、也沒有眼花繚亂的裂變方式。
靠的就是他的勤奮和真誠,靠的是一家一家走,一個一個客戶面對面溝通。
我們現在都在尋求高效的營銷手段,但是客戶信賴我們的是真誠地說話、實誠地做事、優質的產品。
別忘了,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都取代不了營銷人最笨的踏實工作和真誠、有溫度、有人情味的溝通。
文章來源:YOULI有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