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園,有人說是歐美人的概念。其實,我國古代的皇莊、別業、莊子等,也帶有莊園的基本特征。當下一些市縣發展的莊園經濟,大致是指擁有農田、種植(或養殖)、加工、接待、服務等業態的生產經營單位;與莊園較為接近的現代概念是田園綜合體,主要是以租賃、轉包等形式流轉大片耕地或山場,進行種植養殖、產品加工、物流配送、觀光采摘、科普研學、休閑度假等;按主業類型劃分,大致有現代農莊、高科技田園、觀光農業、蔬果園圃、葡萄酒莊、萌寵樂園等。
從種植莊園的發展看,各地大多考慮引入旅游要素,但是否實現向縱深的農旅融合,關乎莊園經濟的產業升級、產品多元、外在影響、綜合收益。
莊園旅游的常見問題
目前,多數的種植莊園有意識與旅游融合發展,但能夠走向深度融合、農旅一體化的占比不多,有些在融合初期即遇到問題,需要逐步學習、探索和磨合。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是以種植為主、以旅游為輔。莊園的農旅融合膚淺,常見原因是強調種植主導,旅游要素僅是拾遺補闕或后來添補,由于規劃布局已定,即使持續增加旅游業態,也難以深度融入,呈現與主業的“兩張皮”。
二是先做田園、后抓綜合。筆者曾實地調研過幾家田園綜合體項目,共性問題是為達到基本要求,而先考慮田園的要素配置,如品種選擇、設施修建、農科引進、配套保障等。至于“綜合體”需要統籌哪些要素,與“田園”關聯度怎樣,似乎都無足輕重。
三是農旅皆有、融而不深。筆者曾到云南普洱考察茶葉、咖啡、牛油果等種植莊園,當地種植主業發展良好,但擁有游客接待中心、參觀廊道、參與項目、食宿配套的,只有少數茶企,大部分明顯缺項或開發比較初級。
莊園旅游的典型示范
我國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各地也涌現出一些優秀案例和成功經驗,可為莊園發展旅游提供借鑒。
例如膠東半島葡萄酒莊。自上世紀末起,山東煙臺、青島一些縣區,逐步建成集葡萄種植、加工釀酒、貯藏銷售、旅游接待、餐飲食宿、休閑度假等于一體的葡萄酒莊園。它們借鑒國際通行做法,以釀造高品質葡萄酒為目標,在苗木研發種植、葡萄酒釀造、酒文化推廣的同時,相應融入旅游、文化、展陳、接待等元素,搭建了中國葡萄酒文化全方位的體驗平臺,開創了東方葡萄酒文化+度假休閑生活模式。
還有浙江仙居楊梅產業。仙居縣有著悠久的楊梅栽培史,該縣一直重視楊梅產業的旅游開發,組織了楊梅節,評選“楊梅仙子”;以農文旅融合為目標,開發了楊梅文化館、古楊梅公園、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等;除了現場采摘、冷鏈快遞銷售,還研發楊梅棒冰、楊梅原汁、楊梅酥等飲(食)品,形成全產業鏈的楊梅+旅游產業。
再如武夷山“茗宿”旅游。武夷巖茶、正山小種、金駿眉是全國知名的茶葉品牌,當地一手抓茶葉種植,一手抓茶產業與文旅、民宿融合,開創了茗宿交融的旅游發展模式。
莊園旅游的成功之道
搞好莊園的旅游發展,除了借鑒學習外地經驗,更要自覺遵循產業經濟規律,爭取跨入較高的發展層級。具體來看,有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搞好莊園與旅游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強調市場意識、市場機制、市場做法。有些國家級的田園綜合體連年虧損,主要原因是決策者和運管者缺乏市場意識。或是上了不該上的項目,占用了大量投資和貸款;或是未選好種植品種和加工業態,致使最基本收益都難獲得;或是“綜合體”業態選取隨意,難以形成融合、遞補和增益之效。
莊園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第一層面是面對種植產品的銷售市場,第二層面是面對旅游客源的消費市場。相較而言,后者更為細致和復雜,需要在市場趨勢、客源需求、產品層面下更大和更專業的研究功夫,只有“睜開眼睛”了解全國的旅游發展趨勢,才能避免初級化的失誤。
二是堅持理性與慎重決策。不論搞何種農旅融合項目,前期都應該親力親為。要盡量多了解同類項目的開發現狀,客觀評估自身條件,確定適當的開發目標。在此基礎上,打破地域和人情的阻礙,以“貨比三家”的意識,尋找合適的專業工作團隊。最后,在提交領導決策拍板時,把盲目、隨意和任性控制在最小限度。
三是堅持旅游項目專業開發。多數種植莊園都具備良好生態,種植了名優新特的經濟作物,之所以旅游開發的水平差距較大,主要是開發者對旅游缺乏理解,引入了并非先進的業態,比如把住宿設施建得像商住旅館或農家樂,就是集中表現。
將莊園資源開發為旅游產品,屬于全域旅游的范疇,需要創新的理念和思維。如果停留在傳統鄉村旅游水平,既會造成種植資源的浪費,也很難贏得客流。因此,旅游開發不應作為莊園接待的一般配套,而應是有機的、賦能的、提升的組成部分。
要使莊園旅游開發較為理想,就必須強調專業化對待。在各個環節應請專業團隊加以承擔,而非為了省錢省力,隨意找一些機構去做,一旦隨了當地大流,旅游項目很容易顯得土氣和過時。
四是堅持做大旅游產出和效應。莊園的旅游收益,主要是三個方面,即游客接待與收益、對種植產品的銷售帶動、對外口碑宣傳的提升。
旅游客流量的大小,基本取決于產品魅力和宣傳營銷。如游覽觀光、果蔬采摘、科普研學,這是種植莊園的較常見業態;也有較新潮的項目,如浙江安吉鄉村咖啡“深藍計劃”,就是借景造景的旅拍項目,洛陽古城區的漢服國風潮,也帶有此類項目的明顯特征。開展這類旅游項目,就得借助種植業態和山野地形,做必要的選景、搭景、營造觀景臺、拍攝點,配備民族服裝、時尚服飾的出租等。
從增加旅游消費來看,民宿+餐飲收益明顯。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公園,最大優勢就是距離州府景洪市很近,開發了森林游覽、孔雀飛舞、民俗歌舞、潑水狂歡,重要盈利點是旅游餐飲,包括城市商務旅游者、市民家庭筵宴等。
旅游商品也是莊園的盈利點,主要來自種植作物的深加工、產業化、商品化,也就是拉長觀賞、體驗和消費鏈條。浙江景寧建的豆腐工坊,就是參觀、體驗、銷售點,該縣栽培多肉植物的園子,既可以觀賞和選購,又可休閑和品嘗多肉糕點;新疆溫泉縣的鴕鳥養殖基地開發出幾十種鴕鳥有關的制成品。
期望更多的種植莊園在發展旅游時,不是追風、點綴和附加,而是對產業的賦能、助力和升級。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